人乳糜化脂肪来源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陈俊男 李治桦 赖琳英 周桂文 梁黎明 陈敏亮[关键词]乳糜化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表面标记物
脂肪源性基质/干细胞(Adipose d e r i v e d s t e mcells,ASCs)是一类来源于脂肪组织的成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优良多向分化潜能,且取材容易、取材量大、对组织损伤小、干细胞含量丰富、增殖能力强大、不受伦理约束等优点使其迅速成为组织工程与修复领域的研究热点[1]。2001年,Zuk等[2-3]首先发现ASCs,他们在体外能够很好地扩增,具有多向分化能力,治疗涵盖多领域[4-6]。不仅如此,ASCs能够分泌细胞因子,建立良好的损伤修复微环境,提高机体组织修复能力等[7-8]。2013年,Patrick Tonnard等[9]通过机械乳化与过滤方式把抽吸脂肪组织制成“纳米脂肪(Nanofat)”,用于临床治疗并获较好效果。研究收集3种脂肪样本(Macrofat颗粒脂肪,Microfat微粒脂肪及Nanofat),三者比较分析发现,Nanofat内含有大量优质ASCs。
本研究对传统负压抽吸获得的自体颗粒脂肪,先经特殊步骤处理得到“乳糜化脂肪(Chyle fat)”,然后从中提取乳糜化脂肪来源干细胞(Chyle fat derived stemcells,CFSCs)并进行体外分离、培养、鉴定、多向诱导等实验,旨在对同一个体、相同体积的两种脂肪样本中分离、纯化的间充质干细胞,从形态学观察、干细胞表型鉴别及诱导分化能力进行分析比较,初步研究CFSCs的形态学特征及生物学特性,以期为以干细胞为基础的相关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和技术支持。
1 材料和方法
1.1 脂肪组织样本来源:本实验所用人脂肪标本材料来自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烧伤整形科接受脂肪抽吸手术的1例女性患者(35岁)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970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