萎缩纹的研究现状与治疗进展
胶原,真皮,激光治疗,1萎缩纹的病因及发病机制,2萎缩纹的高危因素及临床表现,3萎缩纹的预防及治疗,4小结
萎缩纹虽然对患者的健康没有实质性威胁,但是严重影响美观,对其造成心理困扰。目前,对于萎缩纹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仍然没有明确的定论,对于萎缩纹的防治仍处于探索阶段,尚缺乏有效的防治指南。随着人们对美的追求与日俱增,萎缩纹的防治需求也在进一步提高,给整形美容学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针对这一现状对近年来萎缩纹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对萎缩纹有更全面的认识。1 萎缩纹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目前,尚不清楚萎缩纹的确切病因。萎缩纹出现的原因可能是生理原因,也可能是病理原因,例如生长突然、肥胖、怀孕或应用类固醇激素(局部或全身),库欣综合症或手术引起的(例如隆胸)。短期内体重增加或快速生长导致单纯的皮肤机械性过度牵拉,真皮胶原纤维束被破坏,出现明显分离,故萎缩纹常常发生于沿垂直于最大拉力方向的分裂线出现脂肪组织最多的区域
。有学者发现,长期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的患者出现萎缩纹的可能性增加
,Leandro Linhares Leite报道了一名患者在一年内大量服用地塞米松及泼尼松后腹部出现大量宽大的紫色萎缩纹且并发溃疡的案例
。Lurie等指出有妊娠纹的孕妇血清松弛素水平降低
,妊娠36周时有妊娠纹的人与没有妊娠纹的人相比松弛素较少的患者皮肤的组织松弛较少,因此有更大的患病风险,拉伸过程中弹性纤维网络的结构破坏更多。此外,萎缩纹患者组织中前胶原和纤连蛋白基因的表达减少
。
2 萎缩纹的高危因素及临床表现
萎缩纹主要发生在妊娠、青春期及肥胖症患者中,多数萎缩纹的发生与快速生长牵拉皮肤及肾上腺皮质活性增强有关。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萎缩纹的高危因素包括:BMI、年龄、体重增长速度、种族、皮肤类型、营养状况等。
萎缩纹通过不同的阶段进展成熟,初始的萎缩纹为红色,称为红纹,稍凸起于皮肤表面的条纹(红褐色)状皮损,呈对称分布、常多发且边界清楚,是沿着皮纹走向的线状或条索状皮损,多数无症状,少数伴有轻微发痒。然后萎缩纹颜色逐渐变深呈紫色,长度可较之前增加。随着时间的流逝,紫色皮损逐渐凹陷形成轻微褶皱,并褪色发展成白纹。
萎缩纹的组织学表现为:早期真皮浅层弹性纤维断裂并变稀少,胶原纤维分离并呈均质性变化,血管壁增厚、管腔扩张、血管周围血肿及淋巴细胞轻度浸润。晚期表现为表皮变薄、棘细胞层萎缩、表皮层变平、真皮变薄、真皮浅层可见与皮肤平行排列的直而细的胶原束,细胞核稀少,毛囊、汗腺及皮脂腺也随之萎缩
。
图A1中的算法描述了多个地震事件检测的归一化质点滤波的概要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620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