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美容医学》 > 2022年第9期
编号:613208
化脓性肉芽肿的治疗进展
http://www.100md.com 2022年10月2日 中国美容医学 2022年第9期
瘢痕,病灶,病例,1病因,2发病机制,3诊断,4治疗,5小结
     化脓性肉芽肿(P G),又称分叶状毛细血管瘤(Lobular capillary hemangioma,LCH)、毛细血管扩张性肉芽肿、血管瘤性肉芽肿,是一种获得性良性血管增生性肿瘤,好发于面颈部,也见于四肢、躯干等部位。全年龄段均可发病,儿童中男女比例约3:2,成人中因孕期女性多发,女性病例多于男性

    。本疾病最早由Poncet和Dor

    在1897年描述,1904年,Hartzell

    认为病变是局部细菌感染,将其命名为“化脓性肉芽肿”。随着对该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研究人员发现该病病灶中既没有化脓性细菌感染的表现,也没有肉芽肿样的病理学改变,而是由大量增生的毛细血管和水肿的间质构成,增生的毛细血管间可见纤维组织间隔,伴或不伴炎症细胞浸润。于是Mills等

    在1980年建议将该疾病命名为“分叶状毛细血管瘤”,以期更加准确地描述该疾病的病理学特征。由于人们已经习惯“化脓性肉芽肿”这一称呼,且为了与其他血管源性肿瘤相区别,“化脓性肉芽肿”这一称呼也就一直沿用至今。

    2018年,国际脉管性疾病研究会(ISSVA)最新分类将其归入良性血管肿瘤。此疾病虽属良性,但由于其好发部位特殊,常常影响美观或功能,且具有反复出血、不易止血等表现,需要及时干预。本文介绍该疾病的常见病因、发病机制和诊断依据,并对其常用治疗方法进行综述。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而数学学习的实质就是解决问题。如何让学生科学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挖掘资源,形成寻找问题源的意识,师生之间进行思想交流和思维碰撞,从而让学生始终保持“心动”状态。

    1 病因

    引起PG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可能与创伤、药物、激素水平、原有血管病变等多种因素有关。

    1.1 局部创伤:局部皮肤、黏膜的轻微或慢性创伤被认为是PG常见的病因之一。其常见发病部位,如头面部、口唇、指趾末端等均为暴露或易受损伤部位,损伤后引发的反应性血管增生可能促进了病变的发生。绝大多数PG患者无明确局部创伤史。Akamatsu等

    研究的82例PG患者中28%有创伤史,而Kelley等

    研究的112例PG样本中仅5.39%有创伤史。

    4.4.1 β受体阻滞剂:这类药物自2008年被发现对婴幼儿血管瘤有效后,目前已成为婴幼儿血管瘤一线治疗用药。近年来,有报道其外用制剂对PG疗效显著。Mashiah等

    使用4%普萘洛尔凝胶治疗18例PG病例,11例(61.1%)完全缓解,2例(11.1%)部分缓解,5例(27.8%)因出血、局部刺激或缺乏依从性停止治疗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2647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