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美容医学·综合版》 > 2010年第2期
编号:12043963
肝脏灌注异常的影像学表现与机制(1)
http://www.100md.com 2010年2月1日 《中国美容医学·综合版》 2010年第2期
     【中图分类号】R735.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6455(2010)08-0370-02

    肝脏灌注异常也称一过性肝脏密度差异[1],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肝段、亚段以及肝叶之间的血流灌注差异。肝脏灌注异常的原因多样,机理复杂,影像学表现不具有特征性。熟悉肝脏灌注异常的各种影像学表现,正确辨别肝生理性及病理性灌注异常,对提高肝脏病变的影像学诊断水平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作者对近年来有关肝脏灌注异常(hepatic perfusion disorders,HPD)的报告进行综述,旨在提高对肝脏病变的诊断能力和鉴别能力。

    1 肝脏灌注异常的历史渊薮

    1981年,Inamoto[2]在常规肝脏CT增强检查时,发现了非肿瘤性肝段低密度区,并认为形成原因可能为门静脉血流减少所致;1982年Itai[3]报道了CT增强扫描时动脉期肝段一过性异常强化现象,并称之为一过性肝密度差异,并于1988年报道了MR检查时出现的肝段异常信号,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影,并发现了部分病例相应肝区域超声检查为斜形低回声区,肝动脉造影有明确肝段染色[4]; 1984年,Matsui[5]为肝脏肿瘤患者行DSA检查时发现,肿瘤区以外的正常肝包膜下肝组织中出现染色缺失区,并作了详细的研究,发现肝段染色区就是CT增强动脉期异常强化区;1996年国内学者周康荣明确提出了肝脏一过性异常灌注[1];1997年Gryspeerdt等[6]首次提出了肝脏灌注异常(hepatic perfusion disorders)的概念,他根据肝脏在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时出现的肝脏密度差异[1],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综述,并提出与HPD形成相关的疾病,较Itai及Matsui提出观点更全面、更具体,更能全面反映其影像检查所见的本质特征;2006年文星回顾性分析了128例肝一过性异常灌注的CT表现。目前大多数学者主张使用肝脏灌注异常来进行命名。

    2 肝脏灌注异常的影像学表现

    2.1 CT表现

    2.1.1 高密度灌注异常CT表现:增强扫描时表现为动脉期一过性肝实质楔形、三角形、类圆形以及不规则高密度影,密度均匀,边缘清晰,与周边肝组织之间有清楚的窄移行带,脉管系统无移位,在高密度灌注异常影中可见血管影,门静脉期恢复等密度,可单发或多发 ......
1 2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54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