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放血治疗肛肠术后尿潴留疗效观察
第1页 |
参见附件(1004KB,1页)。
【摘要】目的:探讨穴位放血治疗肛肠术后尿潴留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56例肛肠术后尿潴留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78例。治疗组给予后溪、束骨二穴位针刺放血;对照组只给予一般方法诱导排尿。比较两组病人尿潴留解除情况,并作统计学处理。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病人尿潴留解除率分别为93.6%、57.7%,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穴位放血是治疗肛肠术后尿潴留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穴位放血;肛肠病;尿潴留;推广
【中图分类号】R24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4-0123-01
尿潴留是肛肠病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发病率高达52%[1]。在临床上,尿潴留大部分需要行插管导尿,这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而且也容易引起泌尿系感染,增加患者医疗费用。我院外科对肛肠病术后所致的急性尿潴留患者采用穴位放血进行治疗,并与一般常规处理进行了对比,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8年11月至2011年3月外科肛肠术后出现尿潴留的病人156例。所有患者术前检查肝肾功能均正常,无重大心肺疾患。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8例。治疗组中男45例,女33例;年龄20-71岁,平均51.2岁;混合痔41例,肛瘘18例,肛裂7例,肛周脓肿12例。对照组中男43例,女35例;年龄18-72岁,平均50.8岁;混合痔38例,肛瘘19例,肛裂10例,肛周脓肿11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种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治疗组病人仰卧床上,全身放松,根据中医经络俞穴理论,选取束骨穴、后溪穴(男左女右),碘伏皮肤消毒,用1ml注射器针刺穴位挤压放血数滴,针孔用棉签按压。10~15分钟嘱病人下床(男站女蹲),病房关门、窗帘拉上,室内安静情况下自主排尿。对照组病人在病室安静情况下,采用听流水声诱导排尿。观察两组排尿情况。
1.3 疗效评定: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结合临床效果拟定为:①痊愈:治疗1~2次小便能完全顺畅自解者;②好转:治疗1~2次小便虽不顺畅,但亦能间断排出者;③未愈:治疗1~2次小便完全不能自解者。
2 结果
两组术后尿潴留治疗情况,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尿潴留疗效比较例(%)
* 与对照组比较P<0.01。
结果显示:两组病人尿潴留解除率分别为93.6%、57.7%,差异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肛肠病术后尿潴留是临床常见并发症,发病原因还不十分清楚,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术后肛门疼痛、肛肠内填塞纱布、麻醉的影响、原有泌尿系疾病、输液过快过多,以及患者精神因素和排尿习惯改变等等,均可引起排尿困难,以致尿潴留。中医称尿潴留为“癃闭”,证因三焦气化功能失常所致。病变位置在膀胱。中医认为,肛肠术后尿潴留,是因为膀胱受损,气机不利,气化无权所致[2]。根据祖国医学理论,我们选用束骨穴和后溪穴进行针刺放血治疗肛肠术后尿潴留,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束骨为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位于足外侧,第五跖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处。是历代针灸医家常用的有效穴位。肛肠术后,气血亏损,膀胱气机受到阻滞,气滞则血瘀,局部络脉瘀阻,气化失司而致病。根据标本根结的理论,束骨穴是足太阳膀胱经之五输穴之一,所溜为“荥”,经气象刚出的泉水微流,故束骨穴有通调下焦气机之功能,使病所气血畅通。束,束缚、捆绑的意思;骨,水的意思。束骨意指足太阳膀胱经的寒湿水气在此聚集不能上行。点刺此穴放血可以驱寒,使本穴水湿之气向外横向传输,振奋气机达到解除尿潴留的神效。
后溪,握拳取,第五指掌关节后尺侧,横纹头赤白肉际处。为手太阳小肠经穴,所注为“输”,象水流由浅入深。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督脉。有开窍醒神、清热舒筋、激发经气作用,多用来治疗腰背痛。根据现代医学解剖理论,支配肛门和膀胱的神经都来自脊髓同一节段(S2),麻醉的后遗作用使膀胱平滑肌收缩无力;麻醉作用消失后,肛肠手术的损伤疼痛又造成膀胱颈与尿道括约肌痉挛;这些因素都能引起肛肠术后尿潴留。我们在临床实践中,点刺后溪穴放血确实能够解除肛肠术后尿潴留。这可能与刺激后溪穴后,腰骶部有关神经得到舒缓,使肛门疼痛减轻、膀胱平滑肌收缩、尿道括约肌舒展有关。
在穴位放血治疗肛肠术后尿潴留前,要让患者了解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适,让患者全身放松。选穴要准确,针刺要快进快出,尽量避免患者紧张情绪。注意保暖,及时观察疗效。若需重复针刺时要做好解释工作,注意患者的情绪变化。
总之,穴位放血治疗肛肠术后尿潴留是一种操作简便、安全可靠、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法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004KB,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