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溃灵口服兼灌肠治疗寒热错杂型溃疡性结肠炎60例
第1页 |
参见附件(1052KB,1页)。
【摘要】目的:观察内外合治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12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0例采用经验方肠溃灵口服兼灌肠治疗寒热错杂型溃疡性结肠炎60例,对照组60例口服柳氮磺吡啶,配合甲硝唑、地塞米松保留灌肠;结果: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7%和86.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肠溃灵口服兼灌肠对治疗寒热错杂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有较好疗效,方法简便易行,便于基层推广应用。
【关键词】口服兼灌肠;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药疗法;肠溃灵;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2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4-0472-01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以结肠粘膜慢性炎症和溃疡形成为病理特点的消化道疾病,患者多为慢性起病,以反复出现的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等为主要临床表现。本病发病率有明显增高的趋势。本病病情顽固,病程较长,且易反复发作,笔者采用肠溃灵口服兼灌肠治疗本病60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治疗组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77岁,平均43.2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25年,平均39个月; 对照组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76岁,平均42.2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24年,平均38个月;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4年亚太消化系疾病周(APDW)大会修订的UC诊断标准[1]确诊UC:(1)腹泻或便血6周以上,至少进行1次纤维结肠镜检查,且发现1个以上的下述表现:黏膜易脆、点状出血、弥漫性炎性溃疡;钡剂检查发现溃疡、肠腔狭窄或结肠缩短的证据。(手术切除或活检标本在显微镜下有特征性改变)。
中医诊断标准:依据《中药新药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标准[2]。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予肠溃灵加减治疗,药物组成:白头翁30g, 秦皮10g,白术10g,仙鹤草30g,败酱草30g,乌梅5g,黄连10g,黄柏10g,薏苡仁30g,防风10g,甘草10g,三七粉5g,白芨10g ,地榆10g,槐花10g等,气滞腹胀加厚朴、木香、槟榔片、乌药;大便出血明显加茜草根、蒲黄;胃脘痞闷,大便黏液多,舌苔腻者,加茯苓、薏苡仁、苍术、苏梗;脘腹冷痛,畏寒肢冷,加淡附片、干姜、肉豆蔻;面黄疲倦乏力明显,加党参、山药;大便滑脱不禁,加乌梅、诃子、罂粟壳、石榴皮。每日1剂,水煎,首煎取汁200ml,再煎取汁200ml,二煎汁兑匀,分2次温服,早晚各150ml,15d为1个疗程,可连服2~4个疗程。另取100ml,治疗时加温至38℃~39℃,每日保留灌肠1次。治疗前嘱患者排空大小便,取左侧卧位, 将准备好的灌肠液装入输液瓶,药瓶连接输液管和导尿管,导尿管前端涂液体石蜡或食用菜油,排尽输液管内之气体,由肛门缓慢轻柔插入,一般约20cm~25cm,以不超过30cm为宜,调节滴数控制在50~60滴 min。液体滴完后嘱患者腹卧位2h左右,直肠滴入最好在临睡前进行较好,每晚1次,15d为1个疗程,中间休息3d~5d,连续2~3个疗程。
2.2 对照组:柳氮磺胺吡啶(上海信谊嘉华药业有限公司,批号050704)1g/次,4次/日,口服。并用替硝唑10ml、地塞米松5mg,腹部疼痛剧加5%利多卡因5ml,一般情况不用,进行直肠滴入,每日1次。疗程同中药组。用药期间,要求患者饮食清淡、富营养、易消化为主,忌食辛辣、酒类等刺激性食品。
3 疗效观察
疗效标准:根据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病疗效标准评定[3]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纤维结肠镜复查正常,肠黏膜病变恢复正常,随访1年未见复发;好转:临床症状明显减轻,体征基本消失,纤维结肠镜复查好转,肠黏膜病变明显改善; 无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改善,纤维结肠镜复查无好转。两组疗效统计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4 典型病例
邢某,男性,58岁。2006年5月10日初诊。患者2004年10月始患腹泻伴粘液脓血,大便日行3~5次,多至8~9次,曾经某医院结肠镜检查报告:在肠腔12~15cm处有充血水肿、出血点、15cm处有糜烂面,接触出血,直肠活检报告为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大便细菌培养无致病菌生长。大便常规示粘液(+++)、红细胞(++)、白细胞(+++)。曾口服强的松、SASP等,均未能控制病情,来我院后即予口服及肛门滴注肠溃灵。15日后病情得到控制,大便日行1次,继续治疗1月后复查肠镜,基本恢复正常。其他检查均为阴性,为巩固疗效,嘱续服肠溃灵,随访1年,除偶有大便次数稍多外,未见复发。
5 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是常见疑难病症之一,可归属于本病属中医学的肠风、腹痛、泄泻、痢疾等范畴,病因责之于“湿”,中医学认为,先天不足及后天脾胃功能失调是其发病的主要病理,病机关键是正虚湿热内蕴,且多为寒热错杂,因湿为阴邪,湿郁化热,湿邪亦可伤人阳气,最终可致阳虚、湿热内蕴共存。肠溃汤为我院中医科经验方[4],方中白头翁、黄连、黄柏清热燥湿解毒;秦皮清热燥湿固肠,白术、仙鹤草补气,白术尚能健脾燥湿,仙鹤草还有治久痢作用;败酱草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作用,为治肠痈之良药;乌梅涩肠止泻,治久泻久痢,且有止血作用;薏苡仁渗湿健脾,又有清热排脓作用;防风具祛湿止痛、走窜引经作用;白及收敛止血、消肿生肌;地榆、槐花凉血止血、解毒敛疮;三七具有化瘀止血、活血生肌之功效,能促进血液循环,消除溃疡及周围组织炎症,促进肠黏膜再生,加快溃疡愈合。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寒温并用,扶正祛邪,共奏益气健脾、清热燥湿之功。
因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病变部位在直肠、乙状结肠[5],研究结果提示,不同的给药途径可影响药效作用的发挥[6],口服治疗效果差于灌肠的治疗效果,我们应用口服兼灌肠,可以使药物更好发挥疗效。
再者,关于用药方法中,保留灌肠,使诸药直达病所,既节约了资源,又提高了疗效,是整体用药与局部用药相结合的有益尝试。保留灌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7]:(1)病变位于直肠或乙状结肠时,只需灌药液60-80ml,如病变部位较高,则可加量,但最多不宜超过200ml。(2)保留时间越长越好,尽可能过夜。(3)药液温度在37-39度为宜。(4)灌肠时采取左侧卧位,垫高臀部,灌后可以交替采用膝胸卧位,左侧、右侧卧位各10分钟,使药液与病灶充分接触,然后再入睡。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在服药期间应注意适当休息,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忌食生冷、辛辣及肥甘厚味之品也是非常重要的。值得注意的是,如何防止病情反复,我们体会有以下三个重要方面[8]:(1)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过饥过饱、生冷辛辣,宜多营养,低脂少渣易消化之食物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052KB,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