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治乙肝病毒变异的思路分析
第1页 |
参见附件(1164KB,1页)。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辨证论治乙肝病毒变异的思路,寻找延缓和阻止乙肝病毒变异的方法,造福于广大的乙肝患者。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乙型肝炎患者152例,按中医辨证分为肝胆湿热型、瘀血阻络型、肝郁脾虚型、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5种证型,针对不同的证型给予相应的中药治疗。6个疗程后观察患者肝功能各指标的变化。采用HBV突变检测基因芯片进行乙型肝炎病毒C基因启动子(BCP)和前C基因终止变异的检测。结果:与治疗前相比较,各组肝功能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p<0.05);各组HBV变异的发生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组间HBV变异的发生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中医辨证论治治疗乙型肝炎获得较满意的疗效,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乙肝病毒的变异,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辨证论治;乙肝病毒;变异;思路分析
【中图分类号】R51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4-0539-02
乙型肝炎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炎性病变为主并可引起多器官损害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进行传播,在发展中国家的发病率较高。乙肝病毒具有高度的变异性,无论是病毒感染的自然病程还是抗病毒的治疗过程中,都可能存在乙肝病毒的变异。中医辨证论治是治疗乙型肝炎的重要方法之一,临床上也获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笔者尝试用中医辨证论治浅探延缓乙肝病毒变异的进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7年6月~2009年12月收治的乙肝住院患者152例,其中男122例,女30例,男女比例为4.07∶1。患者年龄22~59岁,平均年龄38.6±6.9岁。按中医辨证分型将其分为5组:肝胆湿热组43例、瘀血阻络组21例、肝郁脾虚组39例、脾肾阳虚组26例、肝肾阴虚组23例。各组在治疗前检查肝功能各项指标,采用HBV突变检测基因芯片进行乙型肝炎病毒C基因启动子(BCP)和前C基因终止变异的检测。
1.1.2 诊断标准:152例患者均符合2000年第六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西安)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中乙型肝炎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参照1991年中国中医药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制订的《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 准(试行)》。凡合并其他类型肝炎病毒(如甲、丙、丁、戊型肝炎病毒等)感染者均排除在外。
1.2 治疗方法:肝胆湿热组:治宜清热解毒,渗湿利胆。药用茵陈、大黄、虎杖、猪苓、茯苓、泽泻、苍术、白花蛇舌草、山豆根 、叶下珠、蒲公英、半枝莲、连翘、板蓝根等。若伴有恶心呕吐者加黄连、竹茹;胁痛者加郁金、延胡索;腹胀者加木香、大腹皮。
瘀血阻络组:治宜活血化瘀,散结通络。药用赤芍、白芍、桃仁、红花、丹皮、丹参、大黄;三七、香附、枳壳、泽兰、炮山甲等。如伴有腹痛甚者加郁金、延胡索。
肝郁脾虚组:治宜疏肝解郁,祛湿健脾。药用柴胡、枳壳、焦白术、党参、白芍、茯苓、生麦芽、炙甘草等。如伴有两胁胀痛者加延胡索、川楝子。
脾肾阳虚组:治宜滋肾壮阳,补气健脾。药用黄芪、丹参、苍术、白术、薏苡仁、葛根、仙茅、五味子、制首乌、仙灵脾、肉苁蓉等。如伴有腰膝酸软者加怀牛膝、补骨脂。
肝肾阴虚组:治宜养血柔肝、滋阴补肾。药用巴戟天、枸杞子、白芍、女贞子、制首乌、南沙参、北沙参、麦冬、丹皮、当归、生地黄、川楝子等。如伴有失眠多梦、五心烦热者加炙远志、酸枣仁。
上述中药每日1剂,10日为一个疗程,治疗期间药味随证加减,连续服用6个疗程后检查肝功能各指标,采用HBV突变检测基因芯片进行乙型肝炎病毒C基因启动子(BCP)和前C基因终止变异的检测。
1.3 数据处理:全部数据采用SPSS11.0 软件进行统计处理,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双侧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6个疗程的治疗后,各组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p<0.05),具体数据见表1;各组HBV变异的发生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组间HBV变异的发生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体数据见表2。
3 讨论
近几年来乙型肝炎发病率呈明显增高的趋势,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疾病之一,少数乙肝患者会转化为肝硬化甚至肝癌。目前学术界对于乙肝病毒变异规律和变异机制的研究虽然有许多新的探讨途径和切入点,但还未能完全清楚,因此在临床治疗上也缺乏统一有效的方法。乙型肝炎的发病过程也表现为病程迁延反复、证候繁杂多变。
HBV感染是乙型肝炎发生的根本原因,目前临床上对乙型肝炎的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免疫调节、保肝降酶、抗炎、抗肝纤维化。其中抗病毒是贯穿于治疗过程始终的主要措施。治疗的总体目标是:长期抑制或消除乙肝病毒,最大限度地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或阻止疾病进展,减少和防止肝硬化、肝癌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延长生存时间和改善生存质量。化学药存在着毒副作用大、易产生耐药性等一系列问题。中医药治疗乙型肝炎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优势。中医辨证论治的观点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因人治宜,采取个性化的治疗措施,更具灵活性和针对性。
表1 治疗前后各组肝功能指标的比较(x±s)
注:与治疗前相比较,*p<0.05
表2 治疗前后各组HBV变异发生率的比较
在对单味中药的研究中已发现了多种中药具有抗HBV的作用,但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理论认为:本病是由湿邪中阻,阻碍阳气通达,进而伤肝犯脾,日久聚邪成毒隐伏营血络脉,进而形成癥瘕痼疾。湿热疫毒外侵是起病之因,肝胆疏泄失常为发病之枢。基于上述机理,我们重用茵陈、大黄、虎杖、叶下珠、白花蛇舌草、蒲公英等清热解毒,现代研究表明此类药物多具有抑制病毒复制的作用;柴胡、枳壳、香附、白术、茯苓等疏肝健脾;白芍、当归、黄芪等养血益气;巴戟天、枸杞子、女贞子、制首乌、南沙参、北沙参等补肝肾、益精血。现代研究表明此类药物可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机体抗病能力。这与中医理论中“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观点颇为一致。邪正交争及邪正消长是决定疾病发展和转归的根本因素,清解湿热疫毒以治起病之因,疏泄肝胆以调理发病之枢,不为乙肝病毒的高度变异性所迷惑,真正做到辨证论治、治病求本。
从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出:肝郁脾虚、肝胆湿热两型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指标明显高于其他三型,提示此两型患者肝损伤程度较其他三型严重。五组患者肝功能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提示采用中医辨证论治治疗乙型肝炎可以获得较为满意的效果。肝郁脾虚、肝肾阴虚、肝胆湿热三型在乙肝病毒变异过程中受药物的影响较大,这与中医理论扶正祛邪以达到防治乙肝病毒变异有关 。因此顾护正气在中医辨治乙肝病毒变异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五种分型组间的HBV变异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说明了乙型肝炎病毒的变异可能与分型无关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164KB,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