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美容医学·综合版》 > 2011年第3期 > 正文
编号:12139618
脑脊液置换术联合地塞米松鞘内注射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1年3月1日 刘晓波
    参见附件(12kb)。

     (重庆市丰都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重庆 丰都 408200)

    【摘要】目的:观察脑脊液置换术联合地塞米松鞘内注射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头痛症状缓解及病情转归情况。方法:73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所有病例给予脱水降颅压、镇痛、防止并发症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另行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术联合地塞米松鞘内注射。结果:两组病例治疗后头痛缓解情况比较以及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术联合地塞米松鞘内注射用于治疗SAH后头痛和并发症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脑脊液置换术;地塞米松;蛛网膜下腔出血

    【中图分类号】R74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6-0364-01

    我院自2004年4月—2009年10月对73例符合1995年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会议诊断标准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采用脑脊液置换术联合地塞米松鞘内注射治疗,对患者的头痛缓解及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7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均为我院住院病人,均经头颅CT检查及脑脊液检查证实。随机分两组:治疗组:36例,女19例,男17例,年龄21—68岁,平均年龄32±5.6岁,起病时间30分—7天,其中头痛35例,脑膜刺激征阳性33例,意识障碍3例。对照组:37例,女19例,男18例,年龄22—70岁,平均年龄30±7.3岁,起病时间30分—5天,其中头痛35例,脑膜刺激征阳性32例,意识障碍4例。两组间一般情况比较无显著差异。

    1.2 方法:对照组:仅行传统内科保守治疗如绝对卧床休息、脱水降颅压、止痛、尼莫地平防止脑血管痉挛及再出血等并发症。治疗组:在前述传统内科保守治疗基础之上,行地塞米松联合脑脊液置换术。具体方法:腰椎穿刺成功并测压力之后,随即用空针缓慢抽出血性脑脊液10ml,然后在蛛网膜下腔缓慢注入生理盐水10ml,停留1分钟左右,如前述重复一次,最后再抽出10ml,将地塞米松5㎎和生理盐水共计5ml缓慢注入蛛网膜下腔内。术毕。置换过程中注意观察病人生命体征、意识及瞳孔。

    1.3 疗效判断:根据Hunt和Hess分级法[1],按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5天内头痛、脑膜刺激征、脑脊液、瘫痪及脑血管痉挛等的好转情况,分为:痊愈: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消失;好转:遗留部分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改善或恶化;死亡。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病例治疗后头痛缓解情况比较以及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后头痛缓解疗效比较n[%]

    注: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X2 5.10,P<0.05

    由表1可以看出,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67.5%,而治疗组有效率为91.7%,两组病例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SAH是畸形动脉破裂后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继而引起如下后果:1、血性脑脊液及随后的化学性脑膜炎引起颅内压力升高,导致头痛和脑膜刺激征,严重者脑疝形成。2、血红细胞崩解产物氧合血红蛋白及血小板释放大量的5-HT、内皮素、缓激肽等多种活性物质导致脑血管痉挛。3、血液在颅底或脑室发生凝固,造成急性梗阻性脑积水[2]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2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