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在神经母细胞瘤患儿化疗中的应用及护理(1)
【摘要】目的: 总结70例神经母细胞瘤患儿化疗时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的应用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05月至2010年08月在我科住院经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为晚期神经母细胞瘤患儿70例,均采用PICC导管留置进行化疗药物输入,严密观察并发症的发生,及时采取预防和护理措施。结果:一次置管成功率77.1(54/70)。导管末端55例位于上腔静脉内,10例插入右心房,5例位于颈内静脉,平均置管时间88.5±12.2天,最长置管295天。置管期间只有3例出现严重感染。结论:PICC是一种操作方便、安全可靠、并发症少、保留时间长的深静脉置管术,能有效降低化疗药物对患儿的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PICC;神经母细胞瘤;小儿;化疗;应用;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194-02
, 百拇医药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是指从周围静脉(贵要V、肘正中V、头V)导入末端位于中心静脉的置管技术。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为较常见的小儿恶性实体瘤,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易转移,且确诊时多为晚期,化学疗法是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但化疗药物渗漏到血管外可引起周围组织坏死,且患儿因年龄小,难以忍受长期、频繁的静脉穿刺。我科2005年5月-2010年8月采用美国BARD公司生产的带有Groshong瓣膜的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半年化疗过程只需进行一次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减轻了患儿反复穿刺的痛苦,杜绝了化疗药物外渗的发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5年05月至2010年08月在我科住院经病理学明确诊断为晚期神经母细胞瘤患儿70例,男性45例,女性25例;年龄≥5岁24例,1~4岁46例;按神经母细胞瘤国际分期(INSS分期)标准分期:Ⅲ期42例, Ⅳ期28例。治疗方案主要包括方案应用:环磷酰胺(21g /m2/d,持续静滴6小时,用2天)、长春新碱(0.67 g /m2/d,持续静滴24h, 用3天)、柔红霉素(25 g /m2/d,持续静滴24,用3天);CIE方案应用:顺铂(50 g /m2/d,持续静滴1h,用4天)和足叶乙甙(200 g /m2/d,持续静滴2h,用3天),共6个疗程。均经及时处理后均顺利完成化疗周期。
, 百拇医药
1.2 穿刺方法 采用美国BARD公司生产穿刺导管,置管前向患儿及家长说明置管的优点,严格按照PICC操作程序进行。穿刺前先在体表测量导管应插入的长度,沿静脉走行至右侧胸骨旁线与第2肋骨交点的长度即插管长度;术侧上肢与躯干成90度角为穿刺点。从选择的浅静脉进针,见回血后松止血带,撤出针芯,用镊子轻轻将硅胶管沿穿刺针头向前推进,进到一半是撤外鞘导管,推进至所需的长度,撤出导丝,同时缓慢推注稀释盐水肝素液封管。压迫穿刺部位,胸部正位x线确定中心静脉导管正确位置后输液。
2 结果
2.1 插管成功率:本组70例,一次置管成功率为77.1%(54/70),置管成功70例。
2.2 置管达到中心静脉情况:70例X线检查导管末端55例位于上腔静脉内,10例插入右心房,但未引起心律失常,在X线辅助的情况下,将导管拔出4-6 cm后固定。5例位于颈内静脉,将导管拔退3-5cm后,缓慢推进,均在24小时后检查证实导管尖端医位于上腔静脉固定。
, 百拇医药
2.3 导管留置时间:最短2周,最长置管295天,平均置管时间88.5±12.2天。
2.4 留置导管主要并发症:70例中45例计划撤管,无感染及出血,伤口愈合好,部分导管细菌培养为阴性。3例出现寒战高热,拔管后导管尖点细菌培养为阳性;12例导管入口处或上方有轻微红肿,经消毒,热敷后局部炎症消退;6例少量血凝块堵塞导管接头处,用尿激酶冲管后恢复通畅。2例导管接头处破裂;2例导管脱出6cm,均给予拔管。
3 讨论
3.1 PICC在神经母细胞瘤患儿化疗中的应用体会: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于1986年开始应用于临床,具有操作方法简单,穿刺成功率高,带管时间长,并发症少等优点,现在已被临床广泛应用。神经母细胞瘤患儿往往对疾病的敏感性较差,且无自我保护意识,贪玩好动,表浅静脉穿刺容易出现脱针及鼓针,如化疗药物渗漏到血管外可引起周围组织坏死,且患儿因年龄小,难以忍受长期、频繁的静脉穿刺。而PICC管穿刺点在外周,血管表浅直观,穿刺易定位,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高。本组70例患儿中达到一次置管成功率为77.1%(54/70)。PICC置管操作时导管末端定位也较高,本组55例导管末端位于上腔静脉内。只有10例插入右心房,可能与插管前测量的插管长度误差有关;5例异位于颈内静脉,拔退导管后,细软导管尖端可随回心血流入上腔静脉,最终均取得成功。PICC插管易固定,不易脱落,活动不受影响,置管时间长。本组平均置管时间88.5±12.2天,最长置管295天,本组仅2例因小儿哭闹、躁动不安导致导管脱落,另外2例导管接头处破裂,可能与用药治疗时接头处反复刺入有关[1]。这表明PICC的安全性较高,是一种操作方便、安全可靠、并发症少、保留时间长的深静脉置管术,能有效降低化疗药物对患儿的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 百拇医药
3.2 置管后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PICC是一种有创操作,由于留置时间长,且通过此途径注入化疗药物,必然引起一些并发症[2]。但通过针对性较强的个性化护理,分析并发症的原因,提前预防,加强护理,及时处理,可减少并发症[3]。
3.2.1 静脉炎。也是发病最多的并发症。本组12例出现静脉炎,导管入口处或穿刺上方出现红、肿、胀、痛。早期静脉炎与穿刺插管的机械性损伤有关,后期静脉炎与化学刺激及病人的特殊体质有关。处理方法:抬高患肢,50%硫酸镁湿敷4-6次/d,每次10-30分钟与呋喃西林交替外用,必要时可给予激素治疗,也可局部理疗,症状可逐步消失,这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4]。因此静脉炎的预防十分必要,包括:①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消毒后待干再行穿刺,否则消毒剂可沿穿刺道侵入血管造成化学性刺激,引起静脉炎。②减少机械性刺激,尽可能选择贵要静脉,同时,送管时动作要轻柔,以减轻对血管内皮的机械损伤,避免在同一血管反复穿刺,防治引起血管损伤导致血栓性静脉炎。③加强置管后的护理,更换敷料时,导管脱出部分切勿再送入血管内,以防治局部皮肤面细菌通过,皮肤与血管之间的开放窦道逆行侵入,造成细菌性静脉炎[5,6]。
3.2.2 导管堵塞:本组6例发生导管堵塞,其原因主要为两大类:血栓性堵塞和非血栓性堵塞。前者是由于血液返流,在管腔内形成凝血块或血栓所致;后者原因较多,如导管扭曲、打折、药物结晶沉积等。处理方法:血栓形成堵塞导管,通常先抽吸,将抽出凝血块弃掉,尿激酶溶栓反复进行,直到回血良好,导管通畅。导管堵塞的预防:①使用可来福末端连接,此接头有正压封管的作用,防止回血。②正确冲管封管:采用20ml生理盐水脉冲式动作,使冲洗液在管腔内产生湍流,清洁和漂净管壁。生理盐水能维持细胞外液容量和渗透压,与体内水纳平衡及血循环密切相关,充于血管内可防止血栓形成,有效防止堵管。, 百拇医药(方玉静)
【关键词】PICC;神经母细胞瘤;小儿;化疗;应用;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194-02
, 百拇医药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是指从周围静脉(贵要V、肘正中V、头V)导入末端位于中心静脉的置管技术。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为较常见的小儿恶性实体瘤,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易转移,且确诊时多为晚期,化学疗法是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但化疗药物渗漏到血管外可引起周围组织坏死,且患儿因年龄小,难以忍受长期、频繁的静脉穿刺。我科2005年5月-2010年8月采用美国BARD公司生产的带有Groshong瓣膜的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半年化疗过程只需进行一次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减轻了患儿反复穿刺的痛苦,杜绝了化疗药物外渗的发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5年05月至2010年08月在我科住院经病理学明确诊断为晚期神经母细胞瘤患儿70例,男性45例,女性25例;年龄≥5岁24例,1~4岁46例;按神经母细胞瘤国际分期(INSS分期)标准分期:Ⅲ期42例, Ⅳ期28例。治疗方案主要包括方案应用:环磷酰胺(21g /m2/d,持续静滴6小时,用2天)、长春新碱(0.67 g /m2/d,持续静滴24h, 用3天)、柔红霉素(25 g /m2/d,持续静滴24,用3天);CIE方案应用:顺铂(50 g /m2/d,持续静滴1h,用4天)和足叶乙甙(200 g /m2/d,持续静滴2h,用3天),共6个疗程。均经及时处理后均顺利完成化疗周期。
, 百拇医药
1.2 穿刺方法 采用美国BARD公司生产穿刺导管,置管前向患儿及家长说明置管的优点,严格按照PICC操作程序进行。穿刺前先在体表测量导管应插入的长度,沿静脉走行至右侧胸骨旁线与第2肋骨交点的长度即插管长度;术侧上肢与躯干成90度角为穿刺点。从选择的浅静脉进针,见回血后松止血带,撤出针芯,用镊子轻轻将硅胶管沿穿刺针头向前推进,进到一半是撤外鞘导管,推进至所需的长度,撤出导丝,同时缓慢推注稀释盐水肝素液封管。压迫穿刺部位,胸部正位x线确定中心静脉导管正确位置后输液。
2 结果
2.1 插管成功率:本组70例,一次置管成功率为77.1%(54/70),置管成功70例。
2.2 置管达到中心静脉情况:70例X线检查导管末端55例位于上腔静脉内,10例插入右心房,但未引起心律失常,在X线辅助的情况下,将导管拔出4-6 cm后固定。5例位于颈内静脉,将导管拔退3-5cm后,缓慢推进,均在24小时后检查证实导管尖端医位于上腔静脉固定。
, 百拇医药
2.3 导管留置时间:最短2周,最长置管295天,平均置管时间88.5±12.2天。
2.4 留置导管主要并发症:70例中45例计划撤管,无感染及出血,伤口愈合好,部分导管细菌培养为阴性。3例出现寒战高热,拔管后导管尖点细菌培养为阳性;12例导管入口处或上方有轻微红肿,经消毒,热敷后局部炎症消退;6例少量血凝块堵塞导管接头处,用尿激酶冲管后恢复通畅。2例导管接头处破裂;2例导管脱出6cm,均给予拔管。
3 讨论
3.1 PICC在神经母细胞瘤患儿化疗中的应用体会: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于1986年开始应用于临床,具有操作方法简单,穿刺成功率高,带管时间长,并发症少等优点,现在已被临床广泛应用。神经母细胞瘤患儿往往对疾病的敏感性较差,且无自我保护意识,贪玩好动,表浅静脉穿刺容易出现脱针及鼓针,如化疗药物渗漏到血管外可引起周围组织坏死,且患儿因年龄小,难以忍受长期、频繁的静脉穿刺。而PICC管穿刺点在外周,血管表浅直观,穿刺易定位,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高。本组70例患儿中达到一次置管成功率为77.1%(54/70)。PICC置管操作时导管末端定位也较高,本组55例导管末端位于上腔静脉内。只有10例插入右心房,可能与插管前测量的插管长度误差有关;5例异位于颈内静脉,拔退导管后,细软导管尖端可随回心血流入上腔静脉,最终均取得成功。PICC插管易固定,不易脱落,活动不受影响,置管时间长。本组平均置管时间88.5±12.2天,最长置管295天,本组仅2例因小儿哭闹、躁动不安导致导管脱落,另外2例导管接头处破裂,可能与用药治疗时接头处反复刺入有关[1]。这表明PICC的安全性较高,是一种操作方便、安全可靠、并发症少、保留时间长的深静脉置管术,能有效降低化疗药物对患儿的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 百拇医药
3.2 置管后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PICC是一种有创操作,由于留置时间长,且通过此途径注入化疗药物,必然引起一些并发症[2]。但通过针对性较强的个性化护理,分析并发症的原因,提前预防,加强护理,及时处理,可减少并发症[3]。
3.2.1 静脉炎。也是发病最多的并发症。本组12例出现静脉炎,导管入口处或穿刺上方出现红、肿、胀、痛。早期静脉炎与穿刺插管的机械性损伤有关,后期静脉炎与化学刺激及病人的特殊体质有关。处理方法:抬高患肢,50%硫酸镁湿敷4-6次/d,每次10-30分钟与呋喃西林交替外用,必要时可给予激素治疗,也可局部理疗,症状可逐步消失,这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4]。因此静脉炎的预防十分必要,包括:①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消毒后待干再行穿刺,否则消毒剂可沿穿刺道侵入血管造成化学性刺激,引起静脉炎。②减少机械性刺激,尽可能选择贵要静脉,同时,送管时动作要轻柔,以减轻对血管内皮的机械损伤,避免在同一血管反复穿刺,防治引起血管损伤导致血栓性静脉炎。③加强置管后的护理,更换敷料时,导管脱出部分切勿再送入血管内,以防治局部皮肤面细菌通过,皮肤与血管之间的开放窦道逆行侵入,造成细菌性静脉炎[5,6]。
3.2.2 导管堵塞:本组6例发生导管堵塞,其原因主要为两大类:血栓性堵塞和非血栓性堵塞。前者是由于血液返流,在管腔内形成凝血块或血栓所致;后者原因较多,如导管扭曲、打折、药物结晶沉积等。处理方法:血栓形成堵塞导管,通常先抽吸,将抽出凝血块弃掉,尿激酶溶栓反复进行,直到回血良好,导管通畅。导管堵塞的预防:①使用可来福末端连接,此接头有正压封管的作用,防止回血。②正确冲管封管:采用20ml生理盐水脉冲式动作,使冲洗液在管腔内产生湍流,清洁和漂净管壁。生理盐水能维持细胞外液容量和渗透压,与体内水纳平衡及血循环密切相关,充于血管内可防止血栓形成,有效防止堵管。, 百拇医药(方玉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