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美容医学·综合版》 > 2011年第4期 > 正文
编号:12169327
改良阑尾炎切口缝合术612例的临床体会
http://www.100md.com 2011年4月1日 邵占勇 郝焕艳 邵艳梅
第1页

    参见附件(1196KB,1页)。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改良与传统阑尾炎切口缝合术,对于降低切口感染率的意义。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08年12月于我院行阑尾切除术患者612例,作为A组,切口采用改良方法缝合,即无异物残留的全层间断缝合法。选择2005年1月—2007年1月652例,于我院行阑尾切除术患者作为B组,采用传统方法缝合切口。对比观察两组切口感染率情况。结果:两组切口感染率情况对比,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方法能有效降低切口发红、硬结、渗液及化脓的机率,减轻患者痛苦,节约医疗资源。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改良;阑尾缝合术; 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R656.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327-01

    阑尾炎术后患者切口感染率较高,一直是困扰外科学者们的一个难题。如何降低切口感染率,数十年来,已取得长足进展。我院2007年以前,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率在20%—25%之间,为此我院自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采用改良方法缝合切口,与2005年1月至2007年1月相同时间段的同等病例作比较,分析结果发现,能有效降低切口感染率,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我院行阑尾切除术患者612例,作为A组,采用全层间断缝合法。选择2005年1月至2007年1月,同等病例652例,作为B组,采用传统分层缝合法。两组病例均为同一组医师操作,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两组对象一般情况

    1.2 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612例,于我院行阑尾切除术患者,采用改良缝合法,即无异物残留的全层间断缝合法:切口以皮针7号丝线自皮肤、皮下、腹外斜肌腱膜、腹内斜肌及腹横肌、腹膜全层缝过,并于对侧全层穿过后,经皮穿出,暂不打结,待缝完切口全部缝针后一起打结。过于肥胖者,可行双7号线缝合,皮下置皮片引流。术后患者护理、治疗、引流管拨出及抗菌素选择、应用,以及切口拆线时间,均按传统标准掌握。唯一不同的是,术后拆线时将使切口内无缝线残留,作为A组,观察切口愈合情况,根据阑尾炎症程度,分为A1组(单纯性,241例),A2组(化脓性,276例),A3组(化脓穿孔及坏疽,95例)。选择2005年1月至2007年1月,同等病例652例,采用传统分层缝合法,术后切口愈合情况,作为B组来对比分析,B组同样分为B1组(单纯性,253例),B2组(化脓性,297例),B3组(化脓穿孔及坏疽,102例)。对比观察两组切口发红、硬结、渗液、化脓等情况的发生率。

    1.3 统计学方法:SPSS12.5处理数据,应用Potter-tietze制表,X±S表示积分,数据处理用t、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切口愈合情况对比,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切口愈合情况对照表[n(%)]

    3 讨论

    阑尾是人类进化过程中遗留的一个器官,现代医学认为与人类免疫有关,因其特殊解剖及生理因素:(1)长6-8cm,管腔狭小,仅0.5 cm左右,容易发生梗阻;(2)有丰富的淋巴组织,炎症反应重,更促使梗阻的发生;(3)系膜为三角形,使阑尾易发生扭转,导致血运障碍及阑尾腔梗阻;(4)系膜血管为终末血管,缺少侧枝循环,一旦发生炎症反应影响血运,后果不可逆;(5)与盲肠腔相通,细菌含量高,易粪石残留;(6)胃肠道功能紊乱,易使阑尾壁肌肉发生痉挛,影响血运。在神经反射,阑尾腔梗阻及细菌感染三种学说共同作用下,尤易发生炎症。其治疗原则首选手术(除妊娠早期、晚期、阑尾周围脓肿、高龄并主要脏器病变或病情轻的单纯阑尾炎患者除外)。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率占术后并发症30.1%-46.8%。数十年来,外科学者们采用诸多办法降低切口感染率,已取得长足进展,采用方法包括以下诸多方面:①手术时机选择宜早不宜迟,防止感染加剧。②施术前洗手,使无菌手套上无滑石粉残留。③选择合适切口,便于操作,缩短手术时间。④切开腹膜时尽量使切口腹膜化。⑤减少腹腔冲洗,防止感染扩散。⑥各层止血彻底,防止大块组织结扎。⑦病灶区操作器械与切口缝合器械分开,关腹前洗手。⑧腹腔内及切口下合理放置引流。⑨良好的麻醉便于显露及操作。○10合理选择敏感抗菌素。○11切口及时换药与必要理疗等。但经以上方法处理后的切口,在愈合中切口发红、硬结、渗液、化脓的发生率仍较高。我院分别有术后3个月-2年,最长1例术后5年仍有线头自切口内排出记载,说明异物残留在术后切口感染率中占有很大比例。我院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采用无异物残留的全层间断缝合法,术后一次性拆除缝线,使切口内无异物残留,则术后切口发红、硬结、渗液、化脓的发生率由采用传统缝合法时的9%、6%、6%、5%,分别降至4%、3%、2%、1%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196KB,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