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美容医学·综合版》 > 2011年第4期 > 正文
编号:12169321
心理干预对颈椎病康复理疗患者不良情绪的影响
http://www.100md.com 2011年4月1日 文良娟 邓少华
第1页

    参见附件(1344KB,1页)。

     【摘要】目的: 颈椎病患者单独进行康复理疗与颈椎病病人在进行康复理疗的同时进行心理干预的患者焦虑和抑郁等不良情绪的改善情况差异。方法: 选择80例颈椎病康复理疗患者的不良情绪状态进行心理干预,采用对照比较,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支持心理疗法,放松训练疗法和行为控制技术等干预方法,调查分析结果结合临床观察、询问,进行综合评定。结果: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后,χ26.646>χ20.01,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进行了心理干预明显优于对照组的一般护理。结论: 颈椎病患者在进行康复理疗时介入心理治疗,可减轻患者精神痛苦和躯体痛苦,提高对疾病和治疗的正确认识,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帮助患者从忧郁、焦虑的心态中解脱出来,促进其身心健康,提高了康复理疗的效果。

    【关键词】颈椎病;康复理疗;不良情绪;心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681.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333-01

    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与现代社会发展相伴随的慢性退行性疾病,会引起患者内心严重的不良情绪及心理反应,国外研究与国内研究的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的研究发现躯体病病患者中有焦虑病和抑郁病的患病率为5%-40%[1]。通过对颈椎病患者进行康复理疗与颈椎病病人在进行康复理疗的同时进行心理干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等不良情绪的改善情况差异,我们对我院康复理疗科80例颈椎病康复理疗患者的不良情绪状态进行心理干预,获得了满意的效果。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对针灸康复科收治的80例病人,均无精神疾病及家族史和其他全身性疾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男18例、女22例;年龄22~62岁;病程0.3~20年,忧郁16例,焦虑24例。对照组4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23~61岁。病程0.2~19年,忧郁18例,焦虑22例。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运动、感觉障碍, 纳入标准: 符合《临床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2] 中的颈椎病诊断依据, 有X 线、CT 、MRI 等影像学资料, 检查、问答合作,无理解认知障碍,能坚持来医院门诊、病房连续治疗,知情同意的患者作为入选病例。两组病人性别、年龄、颈椎病病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包括颈椎牵引,物理治疗,关节松动术,运动疗法,必要时给予药物治疗。干预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心理干预,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疏导,认知行为等措施制定心理干预计划。干预次数2次/周,每次30min/次,4周为1疗程。对每位患者均在环境、心理、病室环境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健康宣教,1.2.2 认知行为疗法:调动患者积极情绪,采用认知重构、模仿、想象和注意力分散等认知策略,力图改变可能使疼痛加重的负性思维和自我陈述。用医学知识客观实际的做好解释工作,引导患者正确对待疾病,坚定其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患者对疾病认识的误及不必要的悲观失望,使其保持良好的心境,能积极配合治疗,多参加积极有益的活动来分散对疾病的注意力。

    1.2.3 支持性心理疗法:医护人员多与病员沟通,医护人员可引导患者“诉苦”,耐心倾听,使其心情得到放松。鼓励家属陪同,组织患者座谈会,让康复患者介绍情况,帮助患者解除焦虑情绪,从其具体情况出发,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1.2.4 放松训练疗法,在患者做物理性治疗时播放舒缓的音乐,配合一定的治疗语,同时进行心理暗示,使其在安静状态下进行肌肉渐进性放松,以改变躯体不良的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引导患者良好的心理感受。

    1.2.5 行为控制技术:如看电视、阅读报刊杂志、听音乐、唱歌等,通过参加多种活动来分散对疾病的注意力,促进患者身体、心理、生理健康,提高认知能力、社交能力,缓解精神痛苦。

    1.3 疗效评定:患者治疗1个月后测治疗效果,运用心理健康自评量表SCL-90[6]和结合临床表现测评评定患者的躯体化症状和心理状况,主要针对颈椎病干预后效果不确定引起的过度焦虑和抑郁。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表1 两组颈椎病患者疗效比较

    由表1可见,经过1个月的心理干预2组患者的疗效比较,干预组显著优于对照组,χ26.646>χ20.01,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

    3.1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的影响越来越被医学界所重视和认可。国内外研究认为颈椎病等躯体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会引起患者心理上的改变和异常,对患者心理健康等方面产生负面影响,如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反应。心理干预的目的就是依据一定的科学原理,采用特定的程序,帮助人们消除心理烦恼,是医学心理学的重要方法之一[3],心理干预增强患者的心理应对能力,使患者保持心理平衡和心理稳定,使之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心理和病理生理之间形成良性循环。

    颈椎病患者在由于受疾病的疼痛及不适的煎熬,新入院时对住院环境陌生,更增加了患者对疾病的恐惧,对未来生活表现出消极态度。在护理中我们运用了语言沟通技巧,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支持心理疗法,放松训练疗法和行为控制技术等干预方法,减少或消除颈椎病康复患者由于疾病带来不良情绪,有利于提高颈椎病康复理疗的效果。颈椎病的现代理疗康复治疗除了注重物理治疗和康复治疗外,也开始注重心理治疗,认为康复不仅须加强患者者躯体功能的恢复、减轻疾病的痛苦,还应重视心理及行为方面的康复,在疾病过程中心理变化明显影响康复过程及结果,心理变化也常改变病患的结果[4-5],因此对颈椎病患者在进行康复理疗时介入心理治疗,有助于治疗效果的提高和强化,说明了颈椎病康复理疗患者在接受非手术治疗同时配合适当的心理治疗非常必要,通过心理干预、心理疏导,可以减轻患者精神痛苦的同时减轻其躯体痛苦,提高对疾病和治疗的正确认识,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帮助患者从忧郁、焦虑的心态中解脱出来,对促进其身心健康的恢复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尹晓涛,王家同,虎晓岷等,接受物理治疗的颈椎病康复患者心理健康水平与其人格征[J]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344KB,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