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美容医学·综合版》 > 2011年第5期
编号:12705196
儿科使用抗生素与肠道菌群失调调查及干预
http://www.100md.com 2011年5月1日 中国美容医学·综合版 2011年第5期
     【摘要】目的:了解抗生素在使用过程中对小儿肠道菌群的影响,增强儿科医师合理使用抗生素、保持微生态平衡的意识。 方法:对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250例非胃肠道感染性疾病的住院患儿,分别在使用抗生素后第3天、第7天、第10天进行肠道菌群检测。 结果:62%的患儿出现不同程度菌群失调, 肠道菌群失调多发生在抗生素使用的1周内。其中婴儿组肠道菌群失调发生率最高,与幼儿组及儿童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抗生素的使用对婴儿肠道菌群影响明显,故在使用抗生素时应对肠道菌群进行监测, 并合理使用抗生素,保持微生态平衡。

    【关键词】抗生素;肠道菌群;菌群失调;微生态平衡

    【中图分类号】R725.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10-0145-01微生态平衡是指正常微生物群与宿主相互制约、相互依赖动态的生理性平衡状态。肠道菌群各菌间互相制约、互相依存,在质和量上形成一种生态平衡。机体内外环境发生变化如应用广谱抗生素,其敏感菌株被大量抑制或杀灭,而相对耐药性的潜在致病性细菌乘机大量繁殖,菌群由正常性组合变成异常性组合,引起肠道菌群失调症。本文总结了儿科2008年11月~2010年1月的250例住院患儿使用抗生素对肠道菌群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 http://www.100md.com
    1临床资料

    1.1病例选择:选择年龄0~7岁非胃肠道感染性疾病的住院患儿。入院时均无腹泻、肠功能紊乱等表现,粪常规正常,且入院前未使用抗生素。统计资料时根据年龄分为三组:婴儿组:年龄<1岁89例;幼儿组:1~3岁76例;儿童组:>3岁85例。

    1.2用药基本情况:目前儿科所用抗生素占第一位的为头孢类(先锋霉素V、头孢曲松钠、头孢呋辛、头孢噻肟钠、头孢哌酮舒巴坦);其次是青霉素类(青霉素、阿莫西林舒巴坦);大环内脂类(红霉素、阿奇霉素),氨基糖甙类(庆大霉素、西索米星)较少用;其他类(克林霉素、磷霉素纳)。未使用磺胺类与喹诺酮类。

    1.3方法:患儿入院后根据病情按照常规正常使用各种抗生素,分别于抗生素正常使用后第3天、第7天、第10天由护士用无菌粪便盒留取患儿的大便标本, 送细菌检验室采用《微生物检验技术》[1]中的粪便直接涂片经过革兰染色后显微镜镜检。根据所观察到的菌群的种类、数量和各类细菌的比例,筛选出菌群失调者归入异常组。诊断是否菌群失调及菌群失调程度参考《肠道菌群粪便涂片检查图谱》[2]。①正常菌群:细菌总数及各类细菌比例正常,杆菌和球菌比例为3∶1或以上。②I度菌群失调:细菌总数在正常低值或略有减少,革兰阳性杆菌在正常低值,革兰阴性杆菌略有增加,革兰阳性球菌在正常高值或增多,类酵母菌、梭菌常有增加, 杆菌和球菌比例多为1∶1~2∶1。③Ⅱ度菌群失调:细菌总数明显减少或无明显改变,革兰阳性杆菌明显减少,革兰阴性杆菌明显增多; 杆菌和球菌比例严重失调或倒置,类酵母菌或梭菌明显增多。④Ⅲ度菌群失调:细菌总数显著减少,粪便中原来的固有菌群大部分被抑制,只有一种细菌或真菌占绝对优势生长。
, 百拇医药
    2结果

    本组250例中95例未发生菌群失调, 155例(62%)查到有不同程度的菌群失调,全部病例无发生III度菌群失调者。1岁以内婴儿组出现菌群失调67例,其构成比占该年龄组75.3%,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有统计学意义。而1~3岁及>3岁的两组间差别无显著性。≤1岁婴儿组Ⅱ度菌群失调发生率32.8%明显高于1~3岁年龄组9.52%,>3岁年龄组13.04%。抗生素使用第3天已有106例(占菌群失调总发生人数的68.3%)出现肠道菌群改变,抗生素使用7天内139例出现肠道菌群改变(占菌群失调总发生人数的89.9%)。提示使用抗生素时一开始就对小儿肠道菌群有影响。

    3讨论

    个体肠道从出生时的无菌,经过3~4年的随机、动荡不稳定过程建立起以双歧杆菌为主的专性厌氧菌占绝对优势的菌群结构,从而发挥最佳生理效应[3]。正常菌群是人体的营养、消化、生物拮抗、免疫、抗肿瘤等离不开的微生物群。存在于人体消化道的菌数可达100万亿个100多种细菌,菌体总重量约1.0~1.5Kg,与人体肝脏的重量相当,而产生酶的量却远远超过肝脏所产生的量。肠道菌群还能够提供维生素B1、B2、B6、B12、泛酸、烟酸及维生素K,对小儿生长发育有重要作用。抗生素在儿科应用广泛,一味地应用广谱抗生素,忽视人体正常菌群的作用,势必会出现控制了甲病,出现乙病的情况,即抗生素应用后敏感菌杀灭,耐药菌得到优势生长,而引起菌交替症,因此必须在考量微生态学规律的基础上,合理使用抗生素,这是控制感染理性的选择。菌群失调可分Ⅰ、Ⅱ、Ⅲ度。其中Ⅰ度菌群失调是在使用抗生素后抑制了一部分细菌生长,造成正常菌群在组成和数量上的异常改变,一般无临床表现或只有轻微反应,停药后可自然恢复;Ⅱ度菌群失调是正常菌群在组成和数量上发生比例失调后,即使停药或去除诱因,仍呈菌群失调状态,即有菌群内部的变化转化为病理性改变。临床表现为腹泻、肠功能紊乱,需进行治疗,恢复菌群平衡状态;Ⅲ度菌群失调是正常菌群大部分被抑制,只有少数菌种占绝对优势,如白色念珠菌引起的真菌性肠炎和鹅口疮,葡萄球菌引起的严重腹泻,个别扩散蔓延后引起脓毒血症,难辨梭菌引起的伪膜性肠炎和肠源性毒血症等[4],全身情况较差,须积极治疗,挽救患儿生命。
, 百拇医药
    我们通过本次调查,得出如下结论:①本组小儿使用抗生素后肠道菌群失调发生率62%。②1岁以内小儿更易出现菌群失调(占同年龄组小儿的75.3%),且程度较重(Ⅱ度菌群失调发生率占32.8%,明显高于另两组),这可能与小婴儿胃内菌群繁殖有关[5]。而年长儿胃肠道发育相对成熟、饮食结构较复杂,食物对肠道菌群有补偿作用,故使用抗生素后出现肠道菌群失调发生率低于婴儿。③本组资料中有139例(89.68%)在抗生素使用1周内(特别是前3d)即出现肠道菌群失调,提示抗生素对肠道菌群的影响从一开始就不容忽视。故提醒儿科医师高度重视抗生素的合理使用,避免造成肠道菌群失调。具体干预:①目前儿科使用抗生素一般为经验性用药,即在无明确病原体诊断的情况下使用抗生素,故需用药适量,能用小剂量控制感染,就不要使用大剂量,避免耐药菌株的形成或导致菌群失调。②避免盲目用药,尽量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用药,能用窄谱抗生素的就不用广谱抗生素。③对全身感染或肠道外的局部感染最好不用口服抗生素,这样可避免伤害肠道正常菌群。④小儿的肠道是以双歧杆菌为主的专性厌氧菌的数量占绝对优势, 厌氧菌的存在是维护正常肠道菌群的主要因素,因此尽量不用口服甲硝唑等肠道用药的抗厌氧菌药物[6]。⑤本方法检测成本低,不需要特殊设备和仪器,值得推广,可作为首选。肠道菌群失调一旦发生,应及时用微生态制剂来调整和恢复正常菌群。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活菌制剂等。以免影响小儿的正常生长发育。参考文献
, 百拇医药
    [1]刘运德.《微生物检验技术》[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75

    [2]张秀荣. 肠道菌群粪便涂片检查图谱[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 18

    [3]管利荣,谢坚.肠道菌群失调的临床分析[J].小儿急救医学,2002 ,11 (6) ∶392~393

    [4]吕秀荣,李丽华,乔传武.常见菌群失调诱因和分类及防治[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4;4(3):458~45

    [5]蔡访勤. 肠道正常茵群与人体健康和疾病密切相关[J].河南医学研究,2001;10(2):171~174

    [6]李卫东,王小玉.抗生素与肠道菌群的变化[J].中华儿科杂志,1999,38(3):154~156, 百拇医药(刘伟 邱晓莉 任海莲 才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