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体制改革——“急”与“慎”(2)
当然瑞典是一个人口少、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这样做对卫生服务机构有较高的要求,我们不能照搬它的“0、7、30”的方法。但这种理念我们应该学习,它的理念是以病人能得到什么作为医疗卫生的奋斗目标,它的卫生规划是以需方为基础。我们的规划是定五年计划,是以供应为基础的。如明年床位要增加多少张,而床位增加以后病人住院是更困难还是更容易了,可能住院是方便了,但却被宰了一刀。有时床位增加对病人来说反而是灾难,医院床位增加了,可能会降低住院的指标要求,不该住院的也收住院,不会让床位空着。因此它的理念就不一样,而这种理念一定要从需方考虑。蔡所长认为现在医疗服务体系中考虑需方比较少,不是“以人为本”而是“以我为本”。总以为供方解决了,需方自然会受益。而供方的提高不等于需方就能完全的、相应的受益。有时供方的发展反而对需方是一种灾难,比如乱收费,诱导消费等,因此这事很难说。在医疗供需双方的关系中需方是很被动的,需方只知道我不舒服我难受,但究竟该到那级医院就诊他并不清楚。需方应该有选择权和知情权,但医疗市场中病人的选择是很有限的,因为医患信息不对称。医院也不可能充分的把信息告诉病人,不是医院不想告诉病人,每个医生医院都有简单的介绍,但它不可能介绍的很清楚,而且太清楚了病人又不一定看得懂,所以病人只能凭经验。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来说,社区服务还得加强。因此做卫生区域规划的时候多种角度都应该考虑进去,不能只考虑供方,需方也要有一个衡量标准。如果你只是考虑到需方住院住不进去,如果他什么病都到大医院可能是住不进,但如果这些病人分散的话可能这些床位就够了。而且提高医院的素质并不是在其硬件数量上来增加,要“以人为本”,充分的考虑需方的需求,但现在这些观念都还体现的不够。
蔡所长举例说,在古巴每一个新建的社区里当达到一定的人口比例后,它会留出一套房子免费提供给社区医生,而社区医生不用付房租,房租是由社区居民均摊,那么他理所当然的要为社区里的居民服务,要求他每天晚上巡诊一次,有病人就去看看,给病人做做检查,没病的打个电话嘘寒问暖,病人有什么问题也会第一个找社区医生。这种理念非常人性化,非常符合社会主义的原则,而且医患关系非常亲切。而我们过去计划体制下搞的规划都是从概念上做的,都是“以我为中心”,但社会的发展最后要落实到人,医疗卫生资源的规划也应如此。
当然,目前病人就医有一定的盲目性。门诊都要跑三甲医院去看,其实除了急诊,其它一般的小病就没有必要跑大医院。而大医院为了赢利,也不加限制的开放门诊,造成看病难和医疗资源的浪费。当然这种情况不能怪老百姓,老百姓都希望看病找最好的医生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025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