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世界》 > 2005年第5期
编号:11066580
医生的天职是看病(1)
http://www.100md.com 2005年5月1日 《医药世界》 2005年第5期
     胡 大 一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突出贡献专家、享受政府专家津贴。

    现任同济大学医学院院长、首都医科大学心脏病学系主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研所所长、心内科主任、首都医科大学心血管疾病研究所所长、北京同仁医院心血管疾病诊疗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疾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北京心血管病分会主任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学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市健康协会理事长、北京医师协会副会长及美国心脏病学院专科委员,并担任《中国医药导刊》、《中国心血管病研究》、《心肺血管病论坛》主编,《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副主编;《中国医刊》编委会主任委员等职务。

    13年前,一位年轻的教授以射频消融根治快速心律失常为契机,在我国介入心脏病学领域一马当先,独领风骚。他孜孜以求,圆了中国人使用高新技术治疗心脏病的梦;他甘为人梯,为推动我国心脏起博与电生理和介入心脏病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为我国培养了一批跨世纪的心血管病专业人才;他将先进的心脏专科技术装载在生命的绿色通道上,探索实践构筑心血管疾病全面防线的模式和体系来造福人民,他的心和人民群众的心紧紧地连在一起,他在医学界和广大患者中享有崇高的威望。他就是我国著名心血管病专家胡大一教授。
, 百拇医药
    为患者解除痛苦就是他最想干的实事

    胡大一出生在一个医生之家,父亲是眼科医生,母亲是妇产科医生。1965年,受父母的影响,偏爱文科的胡大一却以河南省高考状元身份考入北京医科大学(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医疗系。从那时起他便与医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1987年1月,在美国进修心脏电生理和介入心脏病学的胡大一学成回国,在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现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组建了心电生理室。当时的党支部书记带着胡大一拜访了心血管专家许玉韵教授。一进屋,胡大一就诚恳地说:“许教授,我拜您为师了。”他恭恭敬敬地给许玉韵教授鞠了三个躬,看着满腔热情的青年人,许教授欣然应允,“他临床搞得好,很有思路。工作很努力,又认真负责,我交办的事比如整理稿子,他总是连夜赶出来,经常工作到下半夜两、三点,第二天把稿子交给我。这样的人才很难得,我不帮他,谁帮他?”许玉韵教授决定扶他上马,再领一程。给课题写文章,给机会发表论文,搞科研帮助临床验证,出主意把关定向,处处扶持着他。
, 百拇医药
    1991年,上海请外国人做了1例射频消融根治快速心律失常的手术。胡大一想:“外国人能做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做?我们得自己搞起来,光请外国人不行。”仅用了半年时间,胡大一就突破了技术难关,完全掌握了射频消融技术。

    1993年,在武汉召开长江国际介入心脏病学研讨会,期间进行了一例射频消融手术转播,两位美国专家先后做了三四个小时,仍未成功。观看的代表都已不抱希望了,并鼓励胡大一上台。胡大一毫不犹豫上了台,十几分钟就找到了靶点,消融成功了。胡大一激动地说:“引进不是为了模仿,而是为了超越。”

    之后,胡大一被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的130余家医疗单位邀请帮助开展推动射频消融技术。每到一地,他就在地图上插上一面小红旗。他说:“这个技术我会了,我就应该让更多的老百姓受益。能为人民群众解除病痛,就是我最想干的实事。”然而就在他做得最精彩的时刻,手术做到175例,却挂刀不做了。他说:“腾出位置让年轻医生干,我另辟新战场。”这是因为他尝过年轻时总没有机会干事的滋味。
, 百拇医药
    1993年他当了“教练”,他用只争朝夕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毅力,锲而不舍地一期一期地办起了培训班。从射频消融技术、心电生理到起搏植入、冠心病介入等。胡大一想尽一切办法到处筹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快速普及治疗心血管病的技术,培养高级技术人才,为更大范围的心脏病患者解除痛苦。

    1994年他当“领队”了,在全国率先开展射频消融根治快速心律失常技术,向全国150多家医院及印度、日本、越南等国家推广普及这项技术,使这项技术走出国门落地开花。胡大一在我国心脏介入界立了大功,被世界医学界公认为“介入强手”。他培养的人才在北京的部分三级、二级医院心内科担当“领衔”。作为心内科医生的他培养出了5名心脏外科主任,创造了医学界的一个奇迹。

    过去治疗心脏病,如动脉导管未闭、房室间隔缺损等疾患,都要外科手术来解决,而现在用一根导管就解决了,避免了外科手术带来的风险。胡大一让现代科技给老百姓带来了实惠,带来了福音。

, http://www.100md.com     胡大一的科研硕果累累,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的系列研究及推广、射频消融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仪器及临床应用研究等技术的普及推广,急性心肌梗死直接PTCA治疗等成果,先后获卫生部科技进步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在国内外专业杂志发表论文500余篇,主编专著21部,编写和主译专著23部。培养博士后9人,博士23人,硕士48人,五省市选送的跨世纪人才专业培养6人,代培,委培研究生23人。他主持召开大型国际会议11次,“中国长城心脏会议”已经成为中国心脏病专业的品牌。他为培养跨世纪人才,推动我国心脏起博与电生理和介入心脏病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他把全部精力献给了医学事业

    孔子说过“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作为一名在医学领域工作了32年的胡大一,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对孔子的话赋予了新的意义。

    胡大一平静地说:“医生的培养是一个长线工程。以心血管内科为例,三十而立,指的是在30岁以前,要扎扎实实地学好大内科的基础和心血管内科的综合知识。这一段像在广阔的海洋中游泳,这是今后发展的基础。忽视了大内科的积累,很难成长为出色的心内科医生。当年在北大医院大内科的经历使我受益终生。”
, 百拇医药
    “四十而不惑,30到40岁是人的一生中发展关键的十年。这段时间,应集中力量在心血管内科的某个专业领域,按一个研究室主任的标准要求自己,应根据学科发展状况,医院科室的情况,自己的兴趣或特长选定某一个领域,例如心律失常和电生理、心力衰竭、高血压、冠心病和介入治疗、晕厥等。研究要有深度,要特别重视科研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大量发表研究论著,申报争取科研基金,力争获得重大科研奖励,形成在一个领域中的学术地位和知名度,有如从宽阔的海面,进入一个狭窄的激流险滩,在学术发展的风口浪尖上拼搏,奋勇前进。”

    “五十而知天命。40到50岁的十年,应向科主任、博士生导师和学科带头人的目标奋进。在前十年某一领域出线的基础上,再次走向全面,走向综合。应全面了解本学科的重要领域,如冠心病防治、心力衰竭、高血压、心律失常、血栓栓塞疾病等。学会综合应用本学科的各种技术,根据学科发展,有能力组织国际和全国重大研究项目,立体地把握学科发展的方向,发表高水平的评论,成为学科发展导航人。此时,犹如再一次进入了宽阔的海洋,与志同道合者共同组建学科发展的‘航空母舰’和‘联合舰队’,乘风破浪,向着一个又一个新的研究目标前进。”

    “知天命后,还应挤出更多的时间著书立说,总结经验,形成有自己特色的学科体系。作为一个医生应一生坚持刻苦读书,坚持实践,善于思考,勤于笔耕,30岁、40岁、50岁时,始终注意综合素质的提高,高尚的医德、团队精神、宽阔胸怀、创新意识及国际交流能力、管理水平等缺一不可。”

    胡大一就是这样走过来的,他的事业,他的境界在一次一次的磨砺中升华,他以此鼓励自己,激励学生。

    [ 下 页 ], http://www.100md.com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