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降价引发2006医药环境全面治理(2)
“表象”背后存在的问题药价高,仅仅是多种深层次体制性矛盾交织而体现出的表象。
问题一:医患“信息不对称”
医院是患者消费药品的主要地点,而这种消费,是信息不对称的。患者求医心切,且不具备专业知识,医生开什么药,恐怕就得用什么。甲药品不是降价了么?那么有的医生就会开没降价的乙药品;乙药品这次降价了,那没关系,还有没降价的丙药品、丁药品可以开。只要医院收入主要来自药品差价,那往往就有一种原始驱动力,给患者开贵药,于是一些降价药品往往从此消失。
我们也不能一味指责医院。大部分医院是事业单位,可财政拨款往往连正常运转经费的十分之一都不到,,剩下的九成要靠医院自己赚。怎么赚?主要是靠药品差价。以药养医,这个现实决定了国家历次降低药品价格都只能是渐进的,而且效果往往被各种“对策”部分抵消。
问题二:“暗成本”不易解决
药品流通环节的混乱屡屡见诸报端。全国有1.7万多家药品流通企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公关”医院院长、药房主任、临床医生、药剂科科长等现象绝非个别。这种“公关”的成本最终都转嫁到了患者身上。这些暗地里的“成本”,不是价格部门公布降价明细表所能解决的。
问题三:生产环节“成本虚高”
药品生产环节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仿制药品生产严重供过于求,于是,在激烈的竞争中,一些企业花样百出。为了促进新药研发,国家给新药的定价一般较高,一些企业在此“大做文章”:核心成分为青霉素的感冒药针剂,每支成本不到1元,加入一点无关紧要的成分、堂而皇之成为“新药”后,价格竟可超过百元。全国药品有3万多种,政府定价药品有2400多种,怕是难以一一明查。
问题四:“以药养医”亟待转换
提高医疗服务价格水平必须与改革“以药养医”机制同步,否则药品费用还没降下来,医疗费用又升上去,导致‘两头翘’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19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