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降价引发2006医药环境全面治理(1)
2005年10月10日,自1998年以来的我国第17次药品大降价开始执行。新的降价政策出台三个月以来,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评价褒贬不一。专家认为,百姓关心的药品价格问题只是医药体制中的表象问题,其主要问题涉及了经济社会的诸多层面,并不是解决了“点”就能动全局的事情,社会医疗保障的重点应平衡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矛盾,保证二者之间的利益平衡。已经过去的2005年,是建国以来中国公民对自身健康权利及其实现途径最为关注的一年,也是社会公众和舆论聚焦中国的医疗体制改革的一年。处在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期的医疗体制改革,在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创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作为“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2006年已经来临,药品第17次降价推出三个月以来,来自社会各个层面的反映异常强烈,老百姓、制药企业和医院作为利益的三方主体,在百姓得到实惠的同时,企业和医院的直接损失也是巨大的。在矛盾和利益面前,国家把天平倾向了百姓这一边。
药品价格屡降不爽反映“体制问题”
药品价格为何能够一降再降,这次竟然还有40%的降价空间?
8年多来,我国连续16次降低药品价格,涉及800多种化学药品和300多种中成药,平均降幅15%,百姓仍然感觉药品价格过高。药品价格管理的频频失灵,让社会公众大大降低了药品降价的期望。
看病难、看病贵,固然有医疗的供给和服务、社会保障负担比例与个人支付比例等一系列综合因素的影响,但是“降价令”软弱的执行力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92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