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药学版 > 药物动态 > 评论探讨
编号:11159873
中国制药的“新药情结”
http://www.100md.com 2006年7月1日 《医药世界》 2006年第7期
     年初,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指出国家将加大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今后15年,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而国家“十一五”规划有关创新药物研究的基本思路中明确提出:我国到2010年要居国际新药研发“第二方阵”领先地位,领先韩国等中等发达国家;实现医药产业由仿制为主向创新为主、由生产主导型向研发主导型的两个根本性转变。

    宏观规划在数字上的体现更加具体——“十一五”期间,国家计划研制出100个新药,获得300~500项专利,制定200~300个主要技术规范和标准,建成20个具有国际水平的技术平台,建立20个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研究中心,培育10~20个现代医药企业;至2010年,力争带动医药产值达到1万亿元,成为我国支柱产业——一个国家的“新药情结”复活规划就此高调拉开。

    梦想渐行渐远?

    “即便对今天的中国医药行业来说,‘自主研发’仍然是一个实现起来困难重重的梦想。”说这番话的时候,蔡磊明正在忙着做一个新报送上来的“新药”的安全评价实验。在他所在的国家沈阳新药安全评价研究中心,每年都会有四五十个这样的新药排队做上市前必须的评价试验。“送来的新药都以二三类居多,一类的我几乎没看到过。”蔡磊明告诉记者,而事实上,这样的状况只是国内大大小小各类安全评价实验室的一个普通缩影。

    新药研发的困难在国内已经成为业界的尴尬共识——“从实验室研究到产业化开发,甚至到最后的上市推广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10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