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性盲肠扭转致小肠梗阻1例报告
关键词:盲肠扭转,肠梗阻,病例报告
盲肠扭转多因盲肠移动症所致,临床较少见,术前诊断困难,多数以肠梗阻剖腹探查确诊。笔者报道经气钡双重造影确诊1例,并结合文献作分析报道。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77岁,因左下腹疼痛2天伴发热就诊,体温最高时达39℃,肛门停止排便排气,无恶心呕吐,无黑便、寒战,无尿频、尿急、尿痛。查血常规示:“WBC10.3×109 N73.5%”,腹部立卧位平片提示“小肠低位梗阻”,予抗炎治疗腹痛未缓解,疼痛由左下腹痛转为全腹痛,伴腹胀。急诊将其收入病房作进一步检查治疗。查体:皮肤巩膜无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腹隆,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尚软,全腹轻压痛,左下腹及脐周深压痛,无反跳痛及肌卫,未及明显包块,腹部叩诊鼓音,移浊(—),肠鸣音活跃,约10次/分。查血气、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正常,AFP、CEA、CA199在正常范围,CA125为44.2u/ml↑,予禁食、胃肠减压、吸氧、抗炎等对症支持治疗,复查腹部立卧位平片“右下腹少量积气”,CT示“局部小肠积气”,患者症状好转,无腹痛,无发热寒战,两便基本正常。
, 百拇医药
为明确此次梗阻原因,行结肠气钡双重造影,检查示:“降结肠脾曲圆钝,横结肠向右走高,肝曲高耸,右膈达右肺门高度略下。右侧位片示升结肠中下段及盲肠向前、向上,继而向左后旋转(左图)。盲肠宽大,完全置于左中腹近腹壁处(右图)。”建议患者手术治疗,后因患者及家属拒绝手术而出院,现随访6个月,未再复发梗阻。
2讨论
2.1病因
盲肠扭转的解剖学基础是胚胎发育过程中盲肠与升结肠系膜消失不全而未被固定在后腹壁,与末段回肠一起成为游离肠段,临床上称为游离盲肠或盲肠移动症。在此基础上,某些外因(如腹部手术、用力过猛、肠运动功能紊乱等)作用,可使盲肠绕着系膜旋转,按扭转的方式可分为:1.囊型或袋型;2.襻型或回结型。如扭转肠袢的出入口闭塞,形成闭袢性肠梗阻,梗阻未及时解除可导致肠坏死及穿孔[1]。本例属囊型,无明显血供障碍,症状较轻。
, 百拇医药
2.2 临床特征
盲肠扭转实际上不限于盲肠而是包括邻近的回肠和升结肠,多见于40岁以下年轻人,男性较女性多见,有急性和亚急性两型,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其程度取决于受累肠道的多少、扭转的角度和时间。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全腹疼痛(90%),腹胀(80%),便秘或顽固性便秘(60%),呕吐(28%)[2]。X片可见巨大充气肠襻在左上腹部伴有一液面,典型的X片征象为:1.盲肠显著扩张,扩张的盲肠可位于腹部任何部位,常见于上腹或左上腹常呈肾型。2.小肠梗阻的征象。3.末端回肠可充满气并可异常的位于盲肠右侧。4.立位或侧卧位扩张的盲肠中可见到一孤立的长气液平面。5.横结肠和降结肠气体相对减少[3]。
2.3 诊断与鉴别诊断
本症术前确诊困难,有手术史者多误诊为粘连性肠梗阻,无手术史者多误诊为小肠扭转等,经剖腹探查方确诊,术前误诊率91.7%[1],钡灌肠、X线检查对本病的诊断有一定的帮助[4]。鉴别诊断包括胃扩张、乙状结肠、小肠扭转以及回盲瓣功能完整时的结肠梗阻。例如位于上腹部的游离盲肠扭转,X线可误诊为急性胃扩张,但经鼻胃管减压后影象无改变有助鉴别。
, http://www.100md.com
2.4 治疗
盲肠扭转属闭袢性肠梗阻,易发生肠绞窄坏死及穿孔,故诊断一旦明确或怀疑本病,均应尽早手术探查。在术中,判断肠襻的生机是开腹后处理的第一步。盲肠扭转病人中盲肠坏疽的比例达23%~100%[5],若盲肠、升结肠或末段回肠坏死则需立即切除受累肠襻,通常采用右半结肠切除,作回肠-横结肠吻合术;如果肠管明显是有生机的,首先应行扭转复位,多项研究表明单纯复位复发率达20%~75%[5],故需将盲肠及升结肠固定于侧腹壁,必要时可打开升结肠旁沟,将壁层腹膜部分覆盖升结肠及盲肠使之成为腹膜间位脏器,以限制肠扭转复发。
参考文献
1刘绍华.盲肠扭转12例报告[J]. 川北医学院学报,1997,12(3):40.
2徐 琰,张连阳.盲肠扭转的处理[J].大肠肛门病外科杂志,2004,10(2):156.
3高德明,吴金生.现代急腹症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
4郝景坤.盲肠扭转86例临床分析[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9(17):1670.
5Madiba TE,ThomsonSR.DisColonRectum.2002,45:264~267., 百拇医药(王连平 谭卫林 汪志杰 路 娜)
盲肠扭转多因盲肠移动症所致,临床较少见,术前诊断困难,多数以肠梗阻剖腹探查确诊。笔者报道经气钡双重造影确诊1例,并结合文献作分析报道。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77岁,因左下腹疼痛2天伴发热就诊,体温最高时达39℃,肛门停止排便排气,无恶心呕吐,无黑便、寒战,无尿频、尿急、尿痛。查血常规示:“WBC10.3×109 N73.5%”,腹部立卧位平片提示“小肠低位梗阻”,予抗炎治疗腹痛未缓解,疼痛由左下腹痛转为全腹痛,伴腹胀。急诊将其收入病房作进一步检查治疗。查体:皮肤巩膜无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腹隆,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尚软,全腹轻压痛,左下腹及脐周深压痛,无反跳痛及肌卫,未及明显包块,腹部叩诊鼓音,移浊(—),肠鸣音活跃,约10次/分。查血气、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正常,AFP、CEA、CA199在正常范围,CA125为44.2u/ml↑,予禁食、胃肠减压、吸氧、抗炎等对症支持治疗,复查腹部立卧位平片“右下腹少量积气”,CT示“局部小肠积气”,患者症状好转,无腹痛,无发热寒战,两便基本正常。
, 百拇医药
为明确此次梗阻原因,行结肠气钡双重造影,检查示:“降结肠脾曲圆钝,横结肠向右走高,肝曲高耸,右膈达右肺门高度略下。右侧位片示升结肠中下段及盲肠向前、向上,继而向左后旋转(左图)。盲肠宽大,完全置于左中腹近腹壁处(右图)。”建议患者手术治疗,后因患者及家属拒绝手术而出院,现随访6个月,未再复发梗阻。
2讨论
2.1病因
盲肠扭转的解剖学基础是胚胎发育过程中盲肠与升结肠系膜消失不全而未被固定在后腹壁,与末段回肠一起成为游离肠段,临床上称为游离盲肠或盲肠移动症。在此基础上,某些外因(如腹部手术、用力过猛、肠运动功能紊乱等)作用,可使盲肠绕着系膜旋转,按扭转的方式可分为:1.囊型或袋型;2.襻型或回结型。如扭转肠袢的出入口闭塞,形成闭袢性肠梗阻,梗阻未及时解除可导致肠坏死及穿孔[1]。本例属囊型,无明显血供障碍,症状较轻。
, 百拇医药
2.2 临床特征
盲肠扭转实际上不限于盲肠而是包括邻近的回肠和升结肠,多见于40岁以下年轻人,男性较女性多见,有急性和亚急性两型,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其程度取决于受累肠道的多少、扭转的角度和时间。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全腹疼痛(90%),腹胀(80%),便秘或顽固性便秘(60%),呕吐(28%)[2]。X片可见巨大充气肠襻在左上腹部伴有一液面,典型的X片征象为:1.盲肠显著扩张,扩张的盲肠可位于腹部任何部位,常见于上腹或左上腹常呈肾型。2.小肠梗阻的征象。3.末端回肠可充满气并可异常的位于盲肠右侧。4.立位或侧卧位扩张的盲肠中可见到一孤立的长气液平面。5.横结肠和降结肠气体相对减少[3]。
2.3 诊断与鉴别诊断
本症术前确诊困难,有手术史者多误诊为粘连性肠梗阻,无手术史者多误诊为小肠扭转等,经剖腹探查方确诊,术前误诊率91.7%[1],钡灌肠、X线检查对本病的诊断有一定的帮助[4]。鉴别诊断包括胃扩张、乙状结肠、小肠扭转以及回盲瓣功能完整时的结肠梗阻。例如位于上腹部的游离盲肠扭转,X线可误诊为急性胃扩张,但经鼻胃管减压后影象无改变有助鉴别。
, http://www.100md.com
2.4 治疗
盲肠扭转属闭袢性肠梗阻,易发生肠绞窄坏死及穿孔,故诊断一旦明确或怀疑本病,均应尽早手术探查。在术中,判断肠襻的生机是开腹后处理的第一步。盲肠扭转病人中盲肠坏疽的比例达23%~100%[5],若盲肠、升结肠或末段回肠坏死则需立即切除受累肠襻,通常采用右半结肠切除,作回肠-横结肠吻合术;如果肠管明显是有生机的,首先应行扭转复位,多项研究表明单纯复位复发率达20%~75%[5],故需将盲肠及升结肠固定于侧腹壁,必要时可打开升结肠旁沟,将壁层腹膜部分覆盖升结肠及盲肠使之成为腹膜间位脏器,以限制肠扭转复发。
参考文献
1刘绍华.盲肠扭转12例报告[J]. 川北医学院学报,1997,12(3):40.
2徐 琰,张连阳.盲肠扭转的处理[J].大肠肛门病外科杂志,2004,10(2):156.
3高德明,吴金生.现代急腹症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
4郝景坤.盲肠扭转86例临床分析[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9(17):1670.
5Madiba TE,ThomsonSR.DisColonRectum.2002,45:264~267., 百拇医药(王连平 谭卫林 汪志杰 路 娜)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消化内科 > 肠道疾病 > 肠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