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医防治疫病的历史回顾及学术思想概述(2)
那么“伏病”所指为何?民国时期,疫病的“伏病”已经具有易感体质的含义,即将“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的伏邪,从一种潜伏在体内的邪气(外来致病因素),转化为受病的内在因素。孔伯华先生在“论外感温热病因”中明确指出:“夫外感温热病者,必先赖于体内之郁热伏气而后感之于天地疠气淫邪而成……,是以内因之郁热伏气乃外感温热病发病之本也。” 除郁热外,体内有湿也是染疫的内因之一,导致湿从内生的原因有“恣食生冷,……贪饮酒醪,嗜好茶茗,以多饮快食为尚。”[5]如此体质基础,一旦感受疫邪,则病湿热。但是中医的这种通过摄身、扶助正气来预防疫病的思想,在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很不为一些年轻人认可,如2006年刘士和医生曾作了一个关于中医防治禽流感的讲座,在预防措施中建议: 1.生活有规律,按时起床和睡觉;2.饮食要节制,注意避免生冷油腻和刺激食物;3.服用保和丸、或者霍香正气水/胶囊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但是网络上出现了一些抵触的说法,“睡觉和流感有啥关系?” “该睡觉时睡觉,该起床时起床,别饿着也别吃撑着,.....这就是中医的药方?”[6]有道:大道至简至易,恐怕人遇看轻,此之谓也。
(二)疫病的分类及病机要点
民国时期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62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