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世界》 > 2007年第7期
编号:11479560
希望向职业院长转型
http://www.100md.com 2007年8月17日 《医药世界》 2007年第7期
希望向职业院长转型
希望向职业院长转型
希望向职业院长转型

     2006年11月9日下午,卫生部大礼堂内,2006年度中国医院突出贡献奖暨优秀院长表彰大会隆重举行。厦门市第一医院院长杨叔禹从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何鲁丽手中接过“2006年度中国医院优秀院长”获奖证书。此次评选活动在国家卫生部、总后卫生部的领导和支持下,经过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医院管理协(学)会和各级各类医院的共同努力,共评选出优秀院长100名。

    《厦门日报》记者在第一时间连线北京,采访了刚参加完表彰大会的杨叔禹院长。

    记:现在心情如何?

    杨:压力更大了。第一医院是厦门历史最悠久的医院,有深厚的积淀,我今天获得的荣誉不是个人的,而是属于整个医院的。第一医院在快速发展的今天,还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停车难、看病难等,作为医院管理者,我一直在努力,但和患者需求还有不少差距,以后必须更加努力。

    记:您认为一名优秀院长应具备哪些素质?
, 百拇医药
    杨:医院管理是一门很精深的学问,其难度绝不亚于任何一门医学学科,除了要了解医学、医院前沿发展状况,还要掌握整个社会对医疗的需求变化,必须有全面的知识、战略的眼光。我从1993年开始担任三级医院领导者职务,从此步入医院管理生涯,担任过院长、副院长,以及市卫生局分管医疗的副局长,在厦大读过MBA、EMBA。从事管理工作的时间越长,越发现自己的不足。

    记:听说您在第一医院倡导实施的首席质控师制度得到卫生部的表扬?

    杨:是的。我在市卫生局分管医疗工作时,提出关键环节质控的概念,到第一医院后,推行了首席质控师制度,其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确保医疗质量、减少医疗服务缺陷、满足患者医疗需求。我们每天安排一名高级职称专家作为首席质控师,代表院长对全院医疗质量进行监控,并要求晋升高级职称的医生必须先到质控科工作几个月,以强化其质控意识。和普通行政人员相比,医学专家抓质控更专业、更有效。

    记:第一医院的人才制度、科研激励机制也引起了评委会的关注?
, 百拇医药
    杨:医院发展,人才是关键。第一医院在人才建设上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在厦门率先出台七项人才激励措施,建立人才追踪制度,仅今年就吸纳80余位硕士、博士、博士后加盟医院,是历年来最多的一年;另一方面加强内部人才培养,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提高现有医护人员素质,并与国内著名科研机构联合培养博士后,为博士后研究提供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全面提升医教研水平。我们推选“十大名医”,选拔学科带头人并建立考核体系,激发了员工积极性。今年,我院肝胆胰血管外科一项成果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卫生系统首次问津此奖项。今年全院科研立项40多个,是历年来最多的。

    记:您刚才提到看病难,为解决这一问题采取了什么措施?

    杨:主要是优化诊疗流程。第一医院每年门急诊量有160多万人次,今年有望超过180万人次。这就需要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提高效率、方便患者。我们推出预约中心,实行电话、网络挂号,并建立医生工作站,实行信息化操作,医生用电脑开处方、药房提前备药,这些措施使患者免受排长队等候之苦。
, 百拇医药
    记:您如何看待医学专家当院长的现象?

    杨:在欧美国家,很多医院院长是由学管理、经济、社会学出身的人担任的,即职业院长。在中国,一般由医学专家出任院长,他们既要搞专业,又要搞管理,精力易分散。就拿我来说,每周只能抽出1/5的时间从事我的中西医结合专业,更多的精力要投入到医院管理中,特别忙碌。希望我们的医院管理者以后能逐渐向职业院长转型。

    新闻点评:院长的压力从何而来?

    点评人/田甜

    去年年底的授奖,无论如何也是旧闻而不是新闻。《医药世界》重提旧话,当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获奖院长的一番话——院长的压力。

    院长压力何在?请看个案中的新闻人物——2006年度中国医院优秀院长获得者,厦门市第一医院院长杨叔禹为我们娓娓道来:
, http://www.100md.com
    “还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停车难、看病难等。”

    “医院管理是一门很精深的学问,其难度绝不亚于任何一门医学学科,除了要了解医学、医院前沿发展状况,还要掌握整个社会对医疗的需求变化,必须有全面的知识、战略的眼光。从事管理工作的时间越长,越发现自己的不足。”

    “推行了首席质控师制度,其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确保医疗质量、减少医疗服务缺陷、满足患者医疗需求。和普通行政人员相比,医学专家抓质控更专业、更有效。”

    “一方面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在厦门率先出台七项人才激励措施,建立人才追踪制度,仅今年就吸纳80余位硕士、博士、博士后加盟医院,是历年来最多的一年;另一方面加强内部人才培养,与国内著名科研机构联合培养博士后,推选“十大名医”,选拔学科带头人并建立考核体系。”

    “优化诊疗流程。”
, 百拇医药
    “我每周只能抽出1/5的时间从事我的中西医结合专业,更多的精力要投入到医院管理中,特别忙碌。”

    杨院长面对的压力

    停车难。好像是大城市市长的压力,当然作为大医院,就是一个微型都市,分给后勤部门或者行政副院长?没办法,除非在远郊区开设新院,规划大型停车场。有一位院长的做法可供参考:收费停车,引起患者抱怨;取消收费,成为公共停车场,还是引起患者抱怨。最后,据说采取限制停车的办法,解决了问题。我不大了解这个“限制停车”的好办法,但我知道中国人是“应付事情”的高手,长于计策,至于长远战略之类,反倒轻视,也可能是想管但没办法。总之,这种做法常常导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深厚的“潜规则”。反过来,我们也能看到恭喜杨院长的一面,证明医院不愁病源。这和民营医院院长相比,就少了最大的压力。而医疗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和病人的不合理流向,又不是杨院长一个人的压力,而是我国医疗改革要解决的题。太大了。

    看病难。就是这个问题。杨院长身为一院之长,解决了本院的年门急诊量从160万人次上升到180万人次的问题,就是优化诊疗流程。还是这么大的地方,还是这么多医生,还是这么多开诊时间,就病人多了——我只能联想到平时的公交车和高峰时的公交车。像公交车一样,一定规模的医院一定有它的极限客流量。杨院长还能承受多少?那些二级医院、社区医院、农村卫生所、民营医院,为什么就得到病源那么难呢?
, http://www.100md.com
    学管理。这是全国的总经理最热衷的继续教育科目,因为他们要赚钱。医院院长一点没有拉下,你看,MBA、EMBA,院长是法人,就是不太清晰是事业法人还是企业法人,院长也要赚钱,或者说要养活医院所有的人。但是自从国家明确了医院的公益性质之后,医院经营就不大理直气壮地提了。管理比较中性,还可以多提。实际上,经营所需要的管理和事业单位、政府机构所需要的管理是不一样的。目前院长进修的管理课程都是经营管理课程。众所周知,医学本身就是一门需要活到老学到老的专业,很少有一个专业的继续教育能和医学相比。

    杨院长资历背景

    杨叔禹,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厦门市首批医疗学科带头人,厦门市重点引进人才。现任厦门市第一医院院长、兼任厦门市糖尿病研究所所长。担任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会中西医结合学组副组长、中国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学会副主任委员、福建省糖尿病学会副主任委员。

    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内分泌代谢疾病20多年,对糖尿病等代谢疾病的治疗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其研制治疗糖尿病的“平糖浓缩胶囊”系列中药制剂、治疗痛风及脂肪肝的“复方薏仁痛风胶囊”、“复方灵芝柔肝胶囊” 等中药制剂临床疗效较好。
, http://www.100md.com
    承担省、市级科研课题多项。主持研究“中西医糖尿病电脑专家诊疗系统”等省级科技成果奖3项,主编《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进展》、《糖尿病精剂选议》、《中医临证古籍必读丛书-内科卷》、《糖尿病》、《糖尿病认识误区》等学术著作及科普作品。先后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这是一份非常优秀的资历。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大部分院长的简历都如此令人肃然起敬。在医学这个深奥的学科里取得如此不凡的业绩,应该是我们国家应该大力保护的专家,为什么非要去学管理呢?难道中国人力资源市场没有大量优秀的管理人才在等待职位吗?如果仅仅是杨院长一人这样渴望把自己塑造成专家+企业家双响全才,我们倒不觉得有什么问题,除了对杨院长更加肃然起敬之外。问题是,几乎所有的院长都有一份专家的简历,都在学管理,而且,实实在在地管理和运转着医院这个经济实体。面对一种普遍现象我们还能肃然起敬吗?只有1/5的时间研究、看病,把自己的专业成就回馈给社会,这是不是一种巨大的资源浪费呢?中国的专家是太多了需要改行吗?反过来,4/5的时间都在做的事情,应该是一个人的主业和专业,是不是简历应该改写?对了,从新进修的学历开始,下面的这些应该是另一份更恰当的简历:
, http://www.100md.com
    我从1993年开始担任三级医院领导者职务,从此步入医院管理生涯,担任过院长、副院长,以及市卫生局分管医疗的副局长,在厦大读过MBA、EMBA。

    实施首席质控师制度的能力。对,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质量控制和检查是总经理最根本的任务。

    实施人才制度、科研激励制度的能力。对,管理企业就是管理人,科研和医疗技术是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只有优秀的专业人才,出色的医疗技术,医院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原来院长们在全社会面前高高挂起了专家的简历,又在医院里默默进修和书写着另一份企业家的简历。

    (注:本点评仅仅将对杨院长的新闻报道作为分析素材使用,不代表对杨院长本人及其具体工作的评价。特此说明。),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