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是“发物”吗
民间有一种常见的说法,认为鱼虾等荤腥类食物都是“发物”,吃了以后身上可能长皮疹或者瘙痒不止,尤其认为鲤鱼是“发物”中的“发物”。那么,鱼类真的有那么“发”吗?
鱼类含有大量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和脂溶性维生素,所以大部分人把它当成健康佳肴。但是有少部分人吃了鱼后出现长皮疹、皮肤瘙痒、嘴角红肿、湿疹加重、上吐下泻、呼吸困难等症状。在民间,这种让皮肤疾病旧病复发或加重的食物称为“发物”。而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这些症状很可能是因为过敏。
鱼类过敏的真凶是小清蛋白
鱼类过敏一般是通过IgE(免疫球蛋白E)介导的食物过敏。鱼类过敏在成年期比儿童期更常见,进食鱼类越多的地区过敏者相对越多,比如亚洲的发病率就比欧美国家高。而鱼类过敏和牛奶过敏不同,往往是终身过敏,与此相似的还有花生过敏。95%的鱼类过敏者主要是对鱼类里面的小清蛋白过敏。小清蛋白主要存在于鱼肉里,不同鱼类的小清蛋白含量差异很大。这个差异范围从数倍到百倍不等,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鱼类过敏者对不同鱼类的过敏症状会轻重不一。
有一个研究,评估了包括鲑鱼、鳟鱼、鳕鱼、鲤鱼、鲭鱼、鲱鱼等多种鱼类所含的小清蛋白量,每克鱼肉里小清蛋白含量分别为金枪鱼<0.05毫克,鲭鱼0.3~0.7毫克,鲑鱼/鳟鱼/鳕鱼1~2.5毫克,鲤鱼/鲱鱼>2.5毫克,含量最高。由此可见,金枪鱼和鲤鱼的小清蛋白含量差异达到上百倍。所以,同样是鱼类,过敏病人食用某些鱼类无不适症状,而食用高小清蛋白含量的鱼类则容易出现过敏症状。具体到鲤鱼,因为它是小清蛋白高含量鱼类,所以进食后容易出现过敏症状也就不足为奇了。
研究还发现煮熟的鱼类样品中小清蛋白含量可以下降20%~60%。也就是说,某些鱼类烹煮后的致敏性可能会下降,但这也意味着小清蛋白具有热稳定性,也就是说把鱼煮成鱼肉泥,甚至煎炒焖炸后可能还是会过敏。
鱼虾的交叉过敏并不明显
某些人为了保险起见,鱼过敏的,虾也不吃了。虾致敏的蛋白质是原肌球蛋白,同样也是热稳定性很高的过敏原。除了存在虾里,也存在软体动物(比如鲍、扇贝、蛤蜊、蛏、乌贼、章鱼、田螺、蚌、蚬等)里。因为鱼虾的致敏蛋白并不相同,所以鱼虾的交叉过敏并不明显。相反,鱼类和青蛙有相同的致敏蛋白质,所以鱼类过敏者吃青蛙也要小心一點。
若孩子或家人进食某种鱼类或青蛙过敏,那进食鲤鱼就要非常小心了。而对鱼类不过敏者,就没必要因为某些民间传说而过于惧怕鲤鱼这种“发物”。 (崔咏望)
鱼类含有大量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和脂溶性维生素,所以大部分人把它当成健康佳肴。但是有少部分人吃了鱼后出现长皮疹、皮肤瘙痒、嘴角红肿、湿疹加重、上吐下泻、呼吸困难等症状。在民间,这种让皮肤疾病旧病复发或加重的食物称为“发物”。而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这些症状很可能是因为过敏。
鱼类过敏的真凶是小清蛋白
鱼类过敏一般是通过IgE(免疫球蛋白E)介导的食物过敏。鱼类过敏在成年期比儿童期更常见,进食鱼类越多的地区过敏者相对越多,比如亚洲的发病率就比欧美国家高。而鱼类过敏和牛奶过敏不同,往往是终身过敏,与此相似的还有花生过敏。95%的鱼类过敏者主要是对鱼类里面的小清蛋白过敏。小清蛋白主要存在于鱼肉里,不同鱼类的小清蛋白含量差异很大。这个差异范围从数倍到百倍不等,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鱼类过敏者对不同鱼类的过敏症状会轻重不一。
有一个研究,评估了包括鲑鱼、鳟鱼、鳕鱼、鲤鱼、鲭鱼、鲱鱼等多种鱼类所含的小清蛋白量,每克鱼肉里小清蛋白含量分别为金枪鱼<0.05毫克,鲭鱼0.3~0.7毫克,鲑鱼/鳟鱼/鳕鱼1~2.5毫克,鲤鱼/鲱鱼>2.5毫克,含量最高。由此可见,金枪鱼和鲤鱼的小清蛋白含量差异达到上百倍。所以,同样是鱼类,过敏病人食用某些鱼类无不适症状,而食用高小清蛋白含量的鱼类则容易出现过敏症状。具体到鲤鱼,因为它是小清蛋白高含量鱼类,所以进食后容易出现过敏症状也就不足为奇了。
研究还发现煮熟的鱼类样品中小清蛋白含量可以下降20%~60%。也就是说,某些鱼类烹煮后的致敏性可能会下降,但这也意味着小清蛋白具有热稳定性,也就是说把鱼煮成鱼肉泥,甚至煎炒焖炸后可能还是会过敏。
鱼虾的交叉过敏并不明显
某些人为了保险起见,鱼过敏的,虾也不吃了。虾致敏的蛋白质是原肌球蛋白,同样也是热稳定性很高的过敏原。除了存在虾里,也存在软体动物(比如鲍、扇贝、蛤蜊、蛏、乌贼、章鱼、田螺、蚌、蚬等)里。因为鱼虾的致敏蛋白并不相同,所以鱼虾的交叉过敏并不明显。相反,鱼类和青蛙有相同的致敏蛋白质,所以鱼类过敏者吃青蛙也要小心一點。
若孩子或家人进食某种鱼类或青蛙过敏,那进食鲤鱼就要非常小心了。而对鱼类不过敏者,就没必要因为某些民间传说而过于惧怕鲤鱼这种“发物”。 (崔咏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