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爱上口述历史
近两年来,每次去父母那里,年过八旬的父亲总和我讲些过去的事情。有些事情他都说过好几遍,我几乎都会背了。但老人想让我们知道自己的故乡、家族长辈中发生过的事情,有过什么大事、要事和光彩事,我也理解。有一天,我突发奇想,何不请父亲把他想说的录下来,可以叫作“口述家史”。
当我把设想告诉父母时,母亲开始是反对的,父亲倒是笑呵呵地答应了。于是,父亲决定利用每个周末来进行录音。
第一次录音那天,天气很好,暖洋洋的阳光射进屋子里,温馨而舒适。父亲坐在躺椅上,旁边的茶几上放着一杯茶水和几块青萝卜,面前摆着一个本子,前几页密密麻麻写了不少大字。显然,父亲为这次“工程”下了不少功夫,进行了充分的准备。我把录音笔轻轻放在离他十几厘米远的地方。母亲悄然倚在对面的床铺的被子上。我搬了个小马扎,坐在父亲的身边。
父亲说要自己从头到尾说下去,不需要提问,过后有什么问题,我和母亲都可以提出来。我摁下录音键,父亲开始了述说:
“我1935年2月16日出生在河北省冀州市东明师庄。这里的2月不是阳历而是阴历。那时候村里很穷。我要说的第一件事情就是1943年的那场大旱灾。1942年秋天就开始不下雨,大部分麦子也种不下地。到了冬天,仍然见不着雨雪。1943年入春后,干燥的风一场接着一场,硬挺着长出来的小麦苗蔫了、干了,造成了夏季绝收。那一年,滏阳河、南运河都断了流,村里的大坑干出了裂缝。在集市上,除了粮食,别的东西都出奇的便宜。人们倾家荡产也买不了多少粮食,只好掺糠拌菜,吃野菜、树叶,甚至啃树皮、嚼草根,再没办法了就倒出枕头里的谷秕加工一下充饥。”
父親一上来就详细地讲出了他小时候的那场大旱灾,母亲偶尔点点头表示同意,我仔细地听着那段应该是华北平原上的“历史”。
两个小时过去,那次旱灾造成的影响、一些故事和乡亲们互相帮助的事情,还有父亲如何与祖母相依为命都一一讲完。我看到父亲有些疲劳,就请他先录到这里。
父亲搔搔头皮,不好意思道:“没想到小时候的事情,我还记得如此清楚,提起来就像在眼前一般。下次,我跟你讲一讲你爷爷在保定的事情吧!”
就这样,每到了周六、周日上午,我就帮着父亲录音。我打算一面录一面整理成文字材料,最后给老人出一本书。书的名字我都想好了,叫作《旧闻杂忆》。这只是我自己寻思出的一个名字,具体还要和父亲商议确定。
有时候,人们觉得孝顺就是给老人吃好穿好,我倒是觉得,利用这样的方式,给老人一些精神上的抚慰,也是行孝的一种方式。父亲自从开始口述历史之后,每天都精神抖擞、兴致勃勃,这应该是他最喜欢做的事。, 百拇医药(刘荣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