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新生儿皮肤常见问题
宝宝出生以后,爸爸妈妈都很兴奋,同时还有点好奇,每天盯着这个小人,有一点点看着不正常的就特别担心,最常见的就是皮肤问题。今天,我们就来讲讲宝宝皮肤常见的一些问题。
新生儿红斑
新生儿红斑,在临床上是最常见到的,尤其在夏天。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给宝宝捂得太厚,宝宝太热了。
宝宝皮肤表面的角质层尚未形成,真皮较薄,纤维组织少,但毛细血管网发育良好,热了或者受衣服摩擦刺激,就会让皮肤充血,出现大小不等、边缘不清的红斑。如果继续捂下去,这些红斑会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局部还会形成脓点。
出现红斑,最主要的措施就是解开包被,散散热,严重的可以在医院做理疗。如果局部已经形成脓点,可以涂抹红霉素软膏。
注意:宝宝出生后,确实需要保暖,但绝不能捂太厚,因为宝宝的体温调节能力还没发育好,体温会随着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环境温度高,或者包被太热,宝宝体温就会越高。
粟粒疹
不少宝宝刚出生的时候鼻尖上会有好多小白点。这些小白点就是粟粒疹,不仅会在鼻尖上有,还会出现在面部、耳后,呈黄白色。这是受到妈妈体内激素的影响,导致宝宝皮脂腺分泌比较旺盛,加上宝宝的汗腺发育还不完善,腺体容易堵塞导致的。
出现粟粒疹是正常的生理现象,随着宝宝长大,会逐渐消失,一般维持4~6个月。家长千万不要用手去挤,以免导致感染,也不用抹什么药。给宝宝洗澡洗脸的时候,不要用毛巾使劲去擦,一旦粟粒疹破了,容易导致皮肤感染。
脱皮
宝宝在羊水中的时候,皮肤是被一层厚厚的白色、蜡样的称为“胎脂”的物质保护着。出生后暴露于空气中,胎脂被擦掉后,多数宝宝皮肤表面的一层胎脂就会干燥脱落。手脚最为明显,一般持续1~2周。
这种情况下,家长可以在局部給宝宝抹点宝宝专用的润肤油。
胎头水肿和胎头血肿
顺产的宝宝,好多头上会有个“包”,有的在左边,有的在右边,有的在顶部,有的大,有的小。这是因为宝宝的头经过产道挤压,头皮水肿了,我们一般称为“产瘤”。宝宝脑袋变形了,这是正常现象,家长不必担心,多数2~3天就会恢复正常。但是也有个别宝宝头上的“包”在2~3天后摸上去软软的,就是血肿,里面是一包血。虽然其是一包血,多数也不需要特殊处理,慢慢就会自行吸收,只不过时间会长一点,需要好几周。平时要注意不要摩擦、来回蹭,否则容易导致其出血增多。家长还要注意观察血肿的大小,如果越来越大,就需要到医院就诊。
注意:有血肿的宝宝一般黄疸症状也会加重,消退也会延迟。
宝宝皮肤很娇嫩,容易受外界刺激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分清是什么问题,正确护理十分重要。, 百拇医药(周玲)
新生儿红斑
新生儿红斑,在临床上是最常见到的,尤其在夏天。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给宝宝捂得太厚,宝宝太热了。
宝宝皮肤表面的角质层尚未形成,真皮较薄,纤维组织少,但毛细血管网发育良好,热了或者受衣服摩擦刺激,就会让皮肤充血,出现大小不等、边缘不清的红斑。如果继续捂下去,这些红斑会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局部还会形成脓点。
出现红斑,最主要的措施就是解开包被,散散热,严重的可以在医院做理疗。如果局部已经形成脓点,可以涂抹红霉素软膏。
注意:宝宝出生后,确实需要保暖,但绝不能捂太厚,因为宝宝的体温调节能力还没发育好,体温会随着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环境温度高,或者包被太热,宝宝体温就会越高。
粟粒疹
不少宝宝刚出生的时候鼻尖上会有好多小白点。这些小白点就是粟粒疹,不仅会在鼻尖上有,还会出现在面部、耳后,呈黄白色。这是受到妈妈体内激素的影响,导致宝宝皮脂腺分泌比较旺盛,加上宝宝的汗腺发育还不完善,腺体容易堵塞导致的。
出现粟粒疹是正常的生理现象,随着宝宝长大,会逐渐消失,一般维持4~6个月。家长千万不要用手去挤,以免导致感染,也不用抹什么药。给宝宝洗澡洗脸的时候,不要用毛巾使劲去擦,一旦粟粒疹破了,容易导致皮肤感染。
脱皮
宝宝在羊水中的时候,皮肤是被一层厚厚的白色、蜡样的称为“胎脂”的物质保护着。出生后暴露于空气中,胎脂被擦掉后,多数宝宝皮肤表面的一层胎脂就会干燥脱落。手脚最为明显,一般持续1~2周。
这种情况下,家长可以在局部給宝宝抹点宝宝专用的润肤油。
胎头水肿和胎头血肿
顺产的宝宝,好多头上会有个“包”,有的在左边,有的在右边,有的在顶部,有的大,有的小。这是因为宝宝的头经过产道挤压,头皮水肿了,我们一般称为“产瘤”。宝宝脑袋变形了,这是正常现象,家长不必担心,多数2~3天就会恢复正常。但是也有个别宝宝头上的“包”在2~3天后摸上去软软的,就是血肿,里面是一包血。虽然其是一包血,多数也不需要特殊处理,慢慢就会自行吸收,只不过时间会长一点,需要好几周。平时要注意不要摩擦、来回蹭,否则容易导致其出血增多。家长还要注意观察血肿的大小,如果越来越大,就需要到医院就诊。
注意:有血肿的宝宝一般黄疸症状也会加重,消退也会延迟。
宝宝皮肤很娇嫩,容易受外界刺激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分清是什么问题,正确护理十分重要。, 百拇医药(周玲)
参见:首页 > 保健版 > 家庭健康 > 婴幼儿保健 > 新生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