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肿瘤
编号:13518772
PET-CT:瞄准“贪吃”的恶性肿瘤
http://www.100md.com 2020年1月1日 《家庭百事通·健康一点通》 20201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一种叫作PET-CT的影像检查技术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那么,究竟什么是PET-CT?

    采用核医学影像技术

    PET-CT其实是PET与CT的结合。PET是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是一种先进的核医学影像技术;CT是计算机断层摄影术的简称,是一种临床上已广泛应用的X线断层成像技术。

    将这两种技术有机地整合到同一台设备上,并把不同性质的图像进行同机融合显示,就形成了PET-CT。

    工作原理:瞄准体内的“贪吃蛇”

    众所周知,葡萄糖是人体细胞(包括肿瘤细胞)能量的主要来源之一。与正常细胞不同的是,恶性肿瘤细胞是人体内的“贪吃蛇”,它的代谢活性极高,可“掠夺”人体的营养,因此,恶性肿瘤摄取的葡萄糖远远高于其他正常组织。

    正是基于这一特性,临床上将一种叫作18F-FDG(氟代脱氧葡萄糖)的物质作为示踪剂,注射到人体后,该物质会聚集在“吃糖”较多的肿瘤等病变组织处,这样就会在检查的图像上呈现出与正常组织不同的浓聚团。医生分析浓聚团的图像与参数,便可对肿瘤的良恶倾向做出判定。

    此外,将CT与PET的信息叠加到一起,以经典解剖影像作为参照,可显著提升病灶定位的準确性。如果把病灶比喻成白蚁,那么PET-CT的显像就好像一个针对白蚁的GPS追踪器,那个酷爱“吃糖”的白蚁能第一个被发现。

    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全身PET-CT在检查肿瘤方面的应用占其临床应用的90%以上,主要用于肿瘤筛查,良性恶肿瘤的鉴别诊断,肿瘤分期、随访,及时发现肿瘤复发及恶性肿瘤转移灶,以及对不明原因的发热等疑难杂症进行辅助诊断。

    很多人认为PET-CT是“查癌神器”,但事实上,PET-CT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在做PET-CT检查时,医生还会根据个体情况,建议患者进一步做超声、CT、磁共振等检查,综合各项检查结果,才能得出是否患有恶性肿瘤的诊断。

    检查较安全

    美国核医学物理学专家Dr. Kai Lee对辐射剂量学有深入研究,他分析了美国的相关统计数据后认为,一个人一生中患癌症的概率为38.4%,暴露于辐射后,癌症发展的潜伏期约为20~30年。因此,一个人在PET-CT 扫描后罹患癌症的额外风险是微不足道的。

    事实上,如果由于害怕辐射而拒绝接受PET-CT 检查,让疾病或癌症在没有得到诊断或治疗的情况下继续发展,其风险远远大于多年后患癌的风险。

    若是糖尿病患者,或平日血糖偏高的人群,以及正处于妊娠或哺乳期的人群,检查前请务必告知医生,以利于医生根据实际情况来筛选检查项目。

    (摘自《祝您健康》), 百拇医药(李澄)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