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编制改革:由静到动
定岗,自主权,用人,编制改革不限于“同工不同酬”,编制改革触及多方利益,抓住综合改革契机
文/吴富起 谢 宇 史真真我国的公立医院编制管理制度建立在新中国成立后对医院管理的现实需求之上。通过编制管理这样一个政策工具,有助于明确机构任务、控制单位规模、规范机构行为等。这一管理方式在计划经济时期控制事业单位规模和经费、统一管理等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这种静态式的管理难以适应各种生产要素流动性增加的现状,编制管理固有的弊端,比如所有权主体和责任主体的分离、医院自主权的受限、人才流动受阻等逐渐凸显,亟须改革。
编制改革不限于“同工不同酬”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建立的编制制度路径依赖十分顽强,加之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卫生领域的财政投入难以实现大幅度增长。因此,减少编制可能会成为经济新常态下编制改革的方向之一。编制减少或取消之后收入的来源也就成为编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随着公立医院改革的全面推进,构建独立法人治理结构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成为公立医院改革的核心内容。因此,目前国家的政策导向决定了公立医院编制改革绝非单纯的“同工不同酬”,而是去行政化,增加医院用人自主权,实现预算制,并向自主化和法人化转化。
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配套文件的通知》指出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96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