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政之痛
2003年,中国邮政“断奶”,这一天终于到来。1998年电信改革提速,邮电分营,从此中国邮政告别了“电补邮”的时代,邮政亏损突显,当年亏损169亿,为了补偿普遍服务带来的亏损,财政部制定了一个“8531”计划,其主要内容是从1999年到2002年分四年补偿170亿。
那么,2003年以后怎么办?几乎所有的邮政人对于“续奶”都表现出强烈的渴望,该不该续?怎么续?至今尚无定论。然而由“续奶”话题引发出的政企要不要分?怎么分?什么时候分?由此,邮政被列为国务院今年改革的重点对象。
作为提供普遍服务的公众企业,作为中国最大的政企不分的部门怎么改?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面对DHL、UPS、联邦快递等中外强手的围攻,面对自己集邮储、保险、物流、普遍服务于一身的暧昧身份,能否分离市场化业务,真正转型?
其实,从去年6月邮政航空公司与南方航空公司签约到今年1月中国物流总公司挂牌,再到即将挂牌的与法国签约的邮政保险公司,在中国邮政改革的序幕拉开之前,他们的行动已经暗示:中国邮政普遍服务以外的业务公司化、股份化已是趋势。
专营尴尬
2002年初,北京市邮政执法人员在执法检查中,发现轻骑兵公司 200多件快递信函积压了4个多月,在天天快递公司,邮政执法人员发现用户信件被私拆扔在垃圾桶里。据专家调查,仅北京一地就有1000多家货运、快递、家政、技术咨询等公司在违法经营国内信函业务,这些公司有的在国内私设网点,有的借助铁路、民航等网络捎带信函。深圳的一些黑市收了异地快递以后转几手,到了目的地后,一些利欲熏心的转带者干脆将信件就地焚烧。
邮政专营被打破以后,不仅国内企业混水摸鱼,国际企业则更是明目张胆,许多国际货代企业充当国际邮贩,利用国际邮资差价,以货物(印刷品或信函)的形式进口,再利用中国邮政邮网进行投递,赚取高额利润。更有甚者将海外邮件收好后直接走私。厦门一些公司就专收台湾邮件,直接到公海上交易。邮政进入了不合理竞争的混乱状态。国家邮政局一位官员说,当前邮政的执法检查,国内有的地方还可以勉强做,有的地方就根本无法做,因为法律没有明确,做起来还要和工商、税务联合,实施起来难度太大,国际公司就根本无权检查。对他们的监管处于失控状态。
目前,已经在中国注册的国际快递企业有380多家,他们的国际信函已经占到国内时场总量的80%,而且每年都在递增,这些公司的国际快递信函业务,大都以货物的形式打包通过民航海关安检出境。
按照海关的通常惯例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960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