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财经界》 > 2004年第1期
编号:49686
刘晓光:用资本杠杆撬动首创
http://www.100md.com 2006年7月8日 《财经界》 2004年第1期
     “我是一个成功的优秀商人。”

    “我60岁后,也许会到鄂西,到阿拉善带领那里的农民致富。”

    “成功的男人是什么?马克思身无分文,胸装天下。我不敢说有此境界,但为多数人谋幸福是我的想法,为中华民族创造价值是我的想法。”

    刘晓光,一米八的北方汉子,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粗”,五官、脸型以及体型都是粗线条的。只有他的眼镜和领带,让人注意到他的细致。铭黄、淡粉,永远鲜嫩的领带颜色,相信他是一个注意细节的人。

    采访前,记者与刘晓光约定:“面对任何问题,只准讲实话。”他欣然答应。

    “畸形”企业家的中国梦

    刘晓光的人生脉络相当清晰:当兵、上大学、进政府、经商。

    1995年刘晓光进入商海,开始了他钟爱一生的事业:“我大学是学习商业经济的,我经商是初衷所致。”早在1994年,时任北京市计委副主任的刘晓光,受北京市政府委派,主持了第一只在香港挂牌上市的“ING北京投资基金”,为北京市利用国际资本市场融资做了大胆的探索。“那时,我们对国际资本市场几乎一无所知,也不了解国际财务标准,评估、法律……根本无法用国际通用的规则对话交流,只能边学边做。当时上市资金即将用完,而融资计划的最后一天尚有1000万元没有募集到。晚上,我独自在香港酒店23层楼上,望着灯火辉煌的维多利亚港,想着回去怎样交代?如果失败,意味着将损失2400多万元各种费用,那时跳楼的心都有。”但最终成功了,他为北京融到了5.4亿港币产业发展基金。

    不得不承认,刘晓光的眼光和胆识都是超群的,他是把捏、玩转资本市场的高手。无论是2000年的首创股份上市;2000年以后首创开始国际化;还是刘晓光最近常常挂在嘴边的5件大事:首创置业的逆风上市;国家开发银行164亿贷款;新融资方案;奥运村的竞标;震惊中国的怀柔小城的打造。动辄上百亿的项目,个个都是大手笔,然而当年的创业之路却充满了艰辛。

    1995年,他与同事们开始重组北京首都创业集团。1997年他成功地在中国资本市场借壳收购“广西虎威”变更为“阳光股份”,收购重组了“首创科技股份”、“成都前锋电子股份”,首次公开发行“北京首创股份”;控股拥有首创证券、第一创业证券、银华基金管理公司,参股南方证券……他担任首创集团总裁,ING基金董事局主席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865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