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汽车产业布局的新“奶酪”
经过2002年和2003年的“井喷”,中国汽车产业在2004年走进了“理性时代”。在宏观调控、产业政策、消费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下,2004年的汽车市场让那些依旧充满期待的人们大跌眼镜。但是,市场的冷淡并没有影响国内汽车集团在全国的布局。在产业政策15%市场份额的召唤下,国内各家汽车集团都在努力做大做强。北京新华信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汽车咨询中心对汽车行业主要集团(一汽、上汽、东风、长安、北汽、广汽)的布局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 2004年,国内汽车集团布局的目的大多是为合资伙伴解决“名额”问题;
2. 国内汽车集团布局表现出辐射式、散点式、集中式三种模式;
3. 三种布局模式具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
4. 集中、散点、辐射三种模式存在递进演变的发展过程;
5. 2005年的布局可能会渗透到汽车产业链各个环节。
〉〉全国布局:为他人做嫁衣裳
2004年,六家汽车集团中的四家都在利用自有资金、政府关系、外资关系等资源在国内展开全面布局,如表1所示。
从表中可以看出,这些汽车集团的行为主要集中在对内资企业的重组整合上。对于快速发展的中国汽车市场,企业之间的收购本来无可厚非。但是,这些并购行为的背后却有着外资集团的影子。国内汽车企业在全国的布局并非完全出于企业发展战略考虑,往往是在与外企合资过程中达成的一种妥协。
一直以来,中外合资是国内汽车企业发展的主要模式。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刚刚进入的外资企业为了能抢先进入国内市场,选择了不同的合作伙伴。但是,汽车产业是一个规模化发展的产业,要想加快发展步伐,外资企业就必须寻找规模更大、实力更强的合作伙伴。无疑,国内的六家汽车集团是他们最好的合作伙伴。如何对待他们的“老伙伴”成为外资企业最挠头的问题之一。面对这种问题,外资企业纷纷借助国内汽车大集团的力量,由他们的“大伙伴”整合那些并不算大的“老伙伴”,使他们成为国内外强强合作中的“新伙伴”。通过这一手段,外资企业实现了两个目的:整合国内合作伙伴的资源,在最短的时间内扩大规模增加产能;避开产业政策中“同一家外资企业只能在国内建不超过两家同类生产性合资企业”的限制,留出更多的合作名额。
相比外资企业不花分文就可以“名利”双收,国内大型汽车集团却多以现金出资参与收购,无法整合集团已有的内部资源。虽然这种方式有助于国内汽车集团迅速提升产能,但如何帮助“新伙伴”加快配套建设、提升管理水平、优化营销网络……将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困扰国内汽车集团。
〉〉三大模式:各家有各家的高招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979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