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财经界》 > 2005年第9期
编号:49225
中资银行需练内功
http://www.100md.com 2006年7月8日 《财经界》 2005年第9期
     外资抢滩中国市场

    显然,外资金融机构看到中国履行了入世时的承诺,并且也注意到中国加快了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步伐。以此为契机,很多外资金融机构也加快了深入中国的脚步。

    早在3年前,上海外资银行的触角已伸向江苏,大量优质客户正在转移,省内银行贷款因此骤减。南京爱立信通信有限公司离开交通银行等中资银行,向外资银行申请贷款的例子。随后当地媒体对此作了报道,进而形成所谓的“爱立信事件”。据称,其中涉及贷款金额高达19.9亿元。

    “爱立信事件”的焦点集中在是否办理“无追索权应收账款转让业务”上。据交通银行介绍,南京爱立信公司曾与中资银行进行回购性应收账款债权转让业务。此种业务是爱立信公司以应收账款作为债权抵押向银行贷款,如果应收账款到期没有收回来,爱立信公司必须将此债权回购,损失由爱立信公司承担。为了转移风险,爱立信公司向中资银行申请办理无追索权应收账款转让业务,就是由银行买断其应收账款,全部承担买方的信用风险。如果通俗地解释,就好比银行用3000万元买断其他企业应该支付爱立信的5000万元货款的债权。假设还款期为若干年,到期银行收回2000万元,则赔掉1000万元;收回4000万元,则赚取1000万元。而最后的赔赚都已与爱立信无关,它只是提前得到变现。

    由于国内保险公司无法对银行买断的应收账款提供债权保险(国际惯例应由保险公司与银行共同分担此项业务的权利和风险),因而中资银行无法满足爱立信的要求。于是,爱立信公司就转投承诺提供买断性服务的外资银行。时至今日,爱立信事件已成普遍现象。

    统计显示,截至2004年10月末,共有19个国家和地区的62家外资银行在我国设立了204家营业性机构和223家代表处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33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