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财经界》 > 2006年第12期
编号:1292332
论中国出口产品屡遭反倾销指控的宏观原因
http://www.100md.com 2016年2月23日 《财经界》 2006年第12期
     在现阶段甚至在可以预见的较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出口产品成为国外反倾销的主要对象的事实不会改变,它具有客观必然性。但对此我们并非无所作为,通过争取市场经济国家待遇,改善对外贸易的大环境,将会有助于减少国外的对华反倾销指控。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出口产品每年遭遇的反倾销立案数量占全世界反倾销立案总量的10%~15%左右,成为最大的反倾销受害国。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复杂,不少人都对此作了有益的研究。本文拟从宏观经济的大视野作些探索。

    一、决定因素:我国工业所处的发展阶段

    在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十分明显。有的地方尚处在工业化的初期,有的地方已进入工业化的后期。但就全国的总体情况看,多数还是处在工业化的初、中期阶段。处在这个发展阶段上,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下述问题:

    (一)生产能力巨大,产品结构雷同。我国工业企业数量众多,加工潜能十分巨大,享有“世界工厂”的美誉。由于我国多数工业企业都是在发达国家产业梯度转移的条件下发展壮大的,整个产业结构受排浪式的产业转移的影响,齐步化地升级换代。这样的结果是:一方面数量庞大的企业生产能力非常大,生产的产品产量非常多。另一方面是产品结构雷同,差异化很少。这些多而雷同的产品涌向相对集中的海外市场,必然招致国外相关产业的反倾销指控。

    (二)产品价格低廉,行业自律乏力。在我国,生产资料的价格比较低,环境保护标准比较低,加上充裕且廉价的劳动力供给,使得产品的生产成本较低,因而产品出口定价也较低。在行业自律约束力较差的情况下,各企业对外出口都实施廉价竞争、薄利多销的营销策略。出口企业间长期的竞相杀价、压价,必然会招致进口国相关产业的反倾销指控。

    (三)贴牌加工生产,出口数量猛增。处于工业化初、中期阶段的我国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差,拥有的知识产权偏少,缺乏核心竞争力。大量的出口产品都源自于贴牌加工方式,即外国企业出技术标准,出品牌,利用中国廉价的资源,廉价的劳动力生产产品,产品贴上他们的标签投入中国市场或出口其他国家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66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