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共创财富 共享成果 共建和谐
记者在自治区文联工作交流会期间,在乌审旗察罕苏力德大酒店全景欣赏了大型民族舞台剧《鄂尔多斯婚礼》,哈达订亲”、“佩弓娶亲”等仪式流程是鄂尔多斯婚礼的主要构成要素,作为蒙古民族风俗文化中的精髓,她仪式隆重,华贵典雅,风趣幽默,精彩纷呈,其浓郁的民族风格,鲜明的地方特色,已经成为深受欢迎和久演不衰的文化品牌,是人们了解鄂尔多斯,感知鄂尔多斯的重要人文载体。为落实云峰书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的“要多去感受和了解鄂尔多斯的文化”的要求,记者在鄂尔多斯市委宣传部的安排下,在乌审旗作了为时一周的采访,真切感受到鄂尔多斯深厚的文化底蕴,可谓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地处鄂多尔斯高原西南端的乌审旗的萨拉乌苏河流域,1922年,法国天主教神父、地质生物学家桑志华,首次发现了一颗“河套人”的门齿化石,并将它命名为“the ordos Tooth”,这是中国最早发现的人类化石,之后的中国考古学家裴文中将他翻译成“河套人”或“鄂尔多斯人”。据考证,河套人距今有7万多年的历史,这里就是著名的“河套文化”和“萨乌拉苏文化”的发祥地,更是中华文明与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2006年,乌审旗被中国民间艺术家协命名为“中国苏力德文化之乡”、“中国蒙古族敖包文化之乡”、“中国鄂尔多斯歌舞之乡”。从2003年,乌审旗率先在全区提出了建设民族文化大旗,把文化旅游朝阳产业与工业支柱产业、农牧业基础产业和城镇新兴产业并列为四大产业。蒙古族的三大历史巨著中之一《蒙古源流》便诞生于是此,其作者萨纳尼斯庆(蒙古语,意为心灵,名字根据其后裔资料提供)就是乌审旗河南乡人,他的后裔,今年60岁的宝日吉根.图们傲其尔同记者参加了自治区文联的交流会。如今作为乌审旗著名的摄影家、书法家、作曲家、诗人,记者得知:目前,他正在认真用手写蒙古文编写三本有关鄂尔多斯蒙古族历史、蒙医学和蒙古族诗歌著作。其中,《歌海》是以搜集、整理并创作原生态的蒙古族乌审民歌为主,并用较大的篇幅重点介绍《蒙古源流》诞生的过程及相关社会背景,一个普通的牧民在倾其心力和才气在做一件了不起的文化事业,可见鄂多尔斯的文化不但有着浓厚的群众基础,更是根深叶茂,脉脉相传,这让记者感动的同时,也深切地感受到我们中国56个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和绚烂多姿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842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