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俏:《从大到伟大》
科林斯和波拉斯不同版本的对伟大企业的界定被广泛接受。但是他们所建议的指标以定性为主,对具体指标表现的判断有比较大的主观成分。尤其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许多被他们精挑细选出的伟大企业在若干年后被证明不过尔尔。虽不至于沦为笑柄,但让人觉得确实尴尬。这种尴尬几乎适用于任何一本研究伟大企业的书籍。这些书籍的一个共性是用事后整理回顾的方式去寻找那些使得企业成功的因素。但是,这些因素并不一定能确保企业取得成功成就伟大。未来是非线性的,充满着不确定性。理解过去并不意味着我们能够预测未来。这些商业书籍预设了一个前提:过去的成功经验能够确保企业在未来也同样成功。而这个前提在真实生活中并不存在,商业社会充满着各式各样的“颠覆式创新”。
在《从大到伟大》这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也曾遇到过类似的质疑。《基业长青》一书只挑出十八家伟大企业。在威金斯和罗夫利选取的6772家企业里面,只有3家企业,也就是相当于样本0.04%的企业能够保持50年以上的优异业绩。成为教科书意义上的伟大企业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因此,我遇到最大的质疑是:这0.04%的企业在经营、战略、领导力、营销等方面的经验对一般企业有效吗?如果有效的话,那么伟大企业的比例怎么会这么低呢?随着深入思考,我开始自己亲自创业,并在这个过程中思考有竞争力的商业模式,我相信自己有了更好的角度去组织更有说服力的回答。
在此,我无法讨论中国伟大企业应该具有的特性。过去的成功并不意味着以后也能获得同样的成就。更何况,现在我还无法找到一批伟大的中国企业供我去解剖,去研究,去发现一般规律,我没有这样的奢望。我能够做的是回到企业经营的原点,思考是什么样的一种本真,什么样的一种原始动力驱使一个企业不断往前走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62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