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心理和谐
心理健康,心理疾病防治,身体健康,教育保健,自我心理平衡,情感失控,态平和,胸怀宽阔,豁达大度
第1页 |
参见附件。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保持社会成员心理和谐是这个系统工程的基础和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曾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从而促进人的心理和谐。”随着以人为本治国理念的加强,研究社会成员的心理状况,促进心理和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1 心理和谐的内涵及特点
1.1心理和谐是心理以及直接影响心理的各要素之间在总体意义上的协调统一、相对稳定的关系。一个心理和谐的人,通常会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
1.2心理和谐的特点:
1.2.1心理构成要素上的协调性。表现为人的认知、情感、意志、个性上的协调一致。例如,当一个人认知上承认某种事物,情感上就会喜欢它,意志上就会有目的地调节自己的行为与该事物的要求相吻合,同时在个性上也会主动配合。
1.2.2为人处世上的理智性。表现为没有或很少有过激的行为。
1.2.3心理体验上的愉悦性。强调心理体验上的愉悦性,并不否认消极情绪的体验,而是在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体验中,积极愉悦的体验占主导地位。
1.2.4表征意义上的总体性。心理和谐的人也有心理矛盾、冲突的时候,心理的某些成分之间也会有一定程度的不和谐,但这些冲突和矛盾,被控制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和尽可能小的范围。
1.2.5持续时间上的稳定性。总体意义上的心理和谐在一定时期相对稳定地表现出来,甚至构成了一个人相对稳定的特质。
2 现阶段,我国国民的心理和谐状况
2007年11月,中科院心理所对我国国民心理和谐状况进行了研究,并发表了《2007我国民众心理和谐状况研究报告》。报告提出的第一个重要结论是:“当前,我国民众的心理和谐状况总体上处于可接受水平,但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心理和谐状况总体上处于可接受水平,是因为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民众心理和谐总体状况平均得分3.72,在“不确定”和“比较和谐”之间,这一数值虽然与“比较和谐”(4分)和“非常和谐”(5分)有距离,但在“不确定”(3分)和“比较和谐”中,与“比较和谐”更加相近;民众心理和谐状况仍有很大提升空间,是因为调查数据显示,仅有19.8%的民众选择了心理比较和谐,而75.8%的被调查者处于“不确定”和“比较和谐”之间,还有4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