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毒性控制的多因素探析
第1页 |
参见附件(197KB,2页)。
摘要:分析、整理了影响附子毒性的多个因素,指出控制附子毒性应从控制煎煮时间、把握给药剂量、规范炮制方法、掌握适应病证及合理配伍应用等多途径着手,并对其部分毒性机制进行了分析、讨论。
关键词:附子;毒性;毒理
中图分类号:R285.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04-0680-02
附子为毛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子根的加工品。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性味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之功效。但因附子性刚烈迅捷,历代医家及本草著作皆言附子“有毒”、“有大毒”,用之不当,易出现严重的毒副作用。故应加强对附子毒性的控制研究,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1控制煎煮时间
附子毒性的大小与煎煮时间的长短密切相关,煎煮时间不足与煎煮方法不当已被公认为附子中毒的原因之一。久煎法是附子在中医临床运用中降低其毒性的主要手段之一。据统计[1]《伤寒论》用生附子的方剂中煎煮时间平均用水3.4L,煮取药汁1.4L,平均煎煮耗水2L;而用炮附子的方剂中平均用水6L,煮取药汁2L,煎煮耗水3.8L。可见,《伤寒论》中生附子要比炮附子的煎煮时间短,且往往随附子生品与炮制品的不同功效发挥来确定煎煮时间。温诚荣[2]认为大剂量应用附子必久煎2h以上,以药液不麻舌为度;潘清海则认为18g以上应先煎,且随用量增加而延长煎煮时间。此外,也有仅用少量附子却因煎煮时间不足而出现严重毒性反应的情况,如罗显田等即有附子6.0g煎煮5min内服而致恶性心律失常的报道。研究表明附子中所含的乌头碱是双酯二萜生物碱,具有强烈毒性,高热处理可使其水解为毒性较小的单酯型苯甲酰乌头胺,进一步分解为无酯键、毒性极低的乌头胺。笔者对生附子长期毒性研究结果表明,以临床用量的48倍(煎煮2h)、96倍(煎煮4h)给虚寒证模型大鼠连续灌胃30天,均未见明显毒性反应。朱祯禄等对生附子毒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随附子水解时间的延长有毒成分含量降低,毒性减小,而总乌头碱含量不变。可见,在一定时间范围内,随煎煮时间的延长附子的毒性逐渐降低,并且其毒性成分的破坏或水解可能具有一定的时相性。
2把握给药剂量
药物剂量是毒效应中一个十分重要和必须使用的参数。瑞士毒理学家Paracelsus指出“所有的物质都是毒物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97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