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证治疗探析
第1页 |
参见附件(195KB,2页)。
指导:王庆国
摘要:痹证是风寒湿等邪气痹阻经脉气血的一种病证,治疗以祛邪养正,宣通脉络为基本法则,但应注意,其治疗应以通阳为关键,不可过用风药,疾病后期注意培补气血,病久顽固不愈者,适当参用活血化瘀、涤痰通络,甚至虫蚁搜剔,方能取得满意疗效。
关键词:痹证;治疗;探析
中图分类号:R255.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04-0694-02
早在《黄帝内经》中即有对痹证的系统论述,《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又云:“荣卫之气,亦令人痹乎?……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灵枢•寿天刚柔》云:“故曰病在阳者命曰风,病在阴者命曰痹,阴阳俱病命曰风痹。”可见痹之为病,病因为正气尤其是营卫之气不足而风寒湿三气杂至,病位在阴、在里。
痹证的治疗,后世医家论之甚详。仲景论痹证悉遵《内经》之旨,专主风寒湿为患,治法不外祛风散寒去湿,用药不外麻、桂、防风、附子、乌头、白术、防己之属。李中梓在《医宗必读•痹》中云:“在外者祛之犹易,入脏者攻之实难。治外者散邪为亟,治脏者养正为先。治行痹者,散风为主,御寒利湿仍不可废,大抵参以补血之剂,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治痛痹者,散寒为主,疏风燥湿仍不可缺,大抵参以补火之剂,非大辛大温不能释其凝寒之害也。治着痹者,利湿为主,祛风解寒亦不可缺,大抵参以补脾补气之剂,盖土强可以胜湿,而气足自无顽麻也。”[1]此番论述,实治痹之准绳,后世医家无不遵循此法则。概言之,治痹以祛邪养正,宣通脉络为基本法则,常用方剂有蠲痹汤、防风汤、薏苡仁汤、大秦艽汤、小续命汤、独活寄生汤、乌头汤、当归拈痛汤等,但有些问题仍需注意。
1治痹以通阳为首务
痹者,闭也,风寒湿三气杂至,壅塞经络,血气不行,则为痹也。故痹证治疗重在宣通脉络,使气血运行通畅。《素问•调经论》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故痹证治疗以通阳尤为紧要。是以《临证指南医案》(以下简称《指南》)认为痹证治疗“不外乎流畅气血,祛邪养正,宣通脉络诸法”[2]。通阳方法很多,祛风除湿是通,温阳散寒是通,益气补血亦通,故治痹之法,一言以蔽之,曰通阳而已。在行痹、着痹和痛痹中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95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