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药学刊》 > 2007年第4期
编号:11454921
七版教材《中医诊断学》瑕疵评析(续3)
http://www.100md.com 2007年4月1日 赵新广 刘丹卓
第1页

    参见附件(219KB,2页)。

     关键词:教材;中医诊断学;瑕疵

    中图分类号:G4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04-0804-02

    在第五章脉诊的内容里面有“李士材《诊家正眼》增定脉象二十八种”,在绪论却为“李中梓的《诊家正眼》”。暂且不论李中梓与李士材是否为一人,但觉这种写法在同一本教材中,实在难以让人接受。绪论中有西汉名医淳于意(仓公)创立“诊籍”,这样的写法让人一目了然,淳于意创立“诊籍”,或说仓公也创立“诊籍”,何不参考之。在诊脉部位的内容里面有:“仲景三部诊法: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常用寸口、趺阳、太溪三部诊法。”此说法不妥,在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里面明确指出:“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据此我们可以断定仲景三部诊法应当是人迎、趺阳、寸口,而并非是寸口、趺阳、太溪三部,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诊病虽曾用过寸口、趺阳、太溪,但决非是仲景三部诊法原意。在脉象要素脉形的内容里面有:“脉管弹性差、欠柔和者为弦脉”,此说欠妥,弦脉应当是脉管弹性高,而不是弹性差。在正常脉象的内容里面有:“正常脉搏的形象的特征是:“寸关尺三部皆有脉,……,一息4~5至,相当于72~80次/min,……,尺部沉取有一定的力量,……。古人将正常脉象的特点概括称为有胃、有神、有根。”此说法不妥,既然是一息4~5至,就应当相当于64~90次/min或约60~90次/min。既然正常脉象的特点概括为有胃、有神、有根,那么脉之胃、神、根的特点均应涉及到,丢掉有力柔和来谈正常脉象,肯定是不妥当的。在谈脉之胃气时引用了《素问•玉机真脏论》,其实应为《素问•玉机真藏论》,这里有脏和藏二字不同,《字典》中虽有脏和藏相通,但笔者认为作为教材还是不可随编者之心欲而妄加改动经典医籍之内容。

    此外,在第二节正常脉象里面有一疑点,许多医者把柔和列属于脉之神气,仅有少部分医者把柔和列进脉之胃气,这在历年来的辅导材料中屡见不鲜,包括七版教材也只在脉之神气提到柔和,其实这是一种错误之理解,作为柔和主要是针对脉之力量来讲的,并非专属于脉之神气或胃气,脉之胃神根均应当是有力但柔和。在第三节病理脉象里面只谈到了28脉的由来,但本教材实际却涉及29脉,所以笔者认为最后还应对目前教材出现的29脉的大脉略作说明一下。

    此外,教材虽阐述29脉,但教材却仍把脉象说为28脉,如相兼脉里面有:“在28脉中,有的脉象属于单因素脉。”类似提到28脉的共有4处,想必这可能受五版《中医诊断学》教材的影响,因五版《中医诊断学》教材有“近代多从二十八脉论述”,然其实五版《中医诊断学》教材脉象的内容也涉及29脉(洪脉下附大脉),因此,七版教材涉及“28脉”的说法必应予以纠正。在尺脉的临床意义内容里面有:“多见于寒证,迟而有力为实寒,迟而无力为虚寒。亦可见于邪热结聚的里实证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19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