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DSS致小鼠溃疡性结肠炎为动物模型呼吸道SIgA为检测指标探讨“肺合大肠”理论的相关途径(2)
第1页 |
参见附件(663KB,4页)。
较对照组的肠道菌群明显改变,肠道菌群呈明显失调状态。
溃疡性结肠炎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系原因不明的大肠黏膜的慢性炎症和溃疡性病变,主要累及直肠黏膜、乙状结肠黏膜。其临床上主要表现是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常见的肠外表现有骨关节病变、皮肤病变、眼病、口腔复发性溃疡等。关于肠外表现发生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可能与自身免疫因素有关,亦可能与溃疡性结肠炎合并细菌感染引起菌血症,或某些有毒物质被吸收,以及治疗药物的副作用有关。正因为溃疡性结肠炎目前发病原因不明确,其肠外表现的发生机制亦不清楚,所以DSS致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临床症状及病理表现与人UC的相似性,为以此模型作为人溃疡性结肠炎模型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临床检测资料显示,本病累及肺部亦非少见,Douglas等[5]对44例炎症性肠病(IBD,克隆病22例,溃疡性结肠炎22例)的肺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显示14例有异常改变,9例患者功能残气容积(FRV)与残气容积(RV)升高,这些异常与疾病活动性有关。有人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作肺功能测定,发现有轻度阻塞性通气障碍者占50%,弥散功能降低者占25%。所以,选择溃疡性结肠炎作为模型原型具有临床依据。
溃疡性结肠炎本身机理不明确,被医学界称为“不是癌症的癌症”,属世界性医学难题。选择溃疡性结肠炎作为“肺合大肠”理论实验研究切入点,具有现实意义。
②黏膜免疫指标的选取:人溃疡性结肠炎发病部位主要在直肠黏膜和乙状结肠黏膜,根据黏膜组织的功能之一即对抗原刺激产生应答,黏膜免疫系统各组分共同参与局部免疫,并与整个机体免疫系统存在紧密联系,可建立溃疡性结肠炎与黏膜免疫系统之间的联系,以溃疡性结肠炎为模型,检测黏膜免疫指标具有可行性。黏膜免疫作为肺与大肠共有的解剖生理活动,是联系肺与大肠的重要途径之一,从黏膜免疫角度阐释“肺合大肠”理论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
覆盖在胃肠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及一些外分泌腺的黏膜面积超过400m2,是病原体进人人体的主要门户。根据功能与分布,可将黏膜免疫系统分成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和弥散免疫细胞。黏膜相关淋巴组织主要指分布于胃肠道以及呼吸道的集合淋巴小结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663KB,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