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药学刊》 > 2007年第7期
编号:11487711
刘仕昌教授辨治岭南温病“时邪类疟”证经验介绍
http://www.100md.com 2007年7月1日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7年第7期
     摘 要:刘仕昌老教授是岭南著名温病学家,文章就刘老在岭南温病“时邪类疟”证临床辨治中力主“清透兼施”的经验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时邪类疟;刘仕昌;名医经验

    中图分类号:11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07-1329-02

    刘仕昌教授为岭南著名温病学家,广东省名老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从医70余载,积累丰富临床经验,擅长治疗温病,尤其对岭南温病湿热证辨治颇具心得。

    1 理论经验撷菁

    笔者跟随刘仕昌老教授多年,每见刘老诊治恶寒、发热久不退,午后、傍晚热增,热后汗出,天明晨起热退,形如疟作者,谓之“时邪类疟”。纵寻古籍,甚少论述,至清·叶天士《外感温热篇》“邪留三焦”中有言:“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因其仍在气分,犹可望其战汗之门户,转疟之机括。”刘老“时邪类疟”的提出。正是叶氏“邪留三焦”之说的启发。本病临床多先恶寒一段时间,继而发热、头痛、口渴、汗出,午后、傍晚热增,到深夜热退病解,早晨状若无病,但到午后又重复出现上述症状,因镜检未见疟原虫,故有学者称之“类疟证”。吴鞠通《温病条辨·叶霖按》曰:“伏暑多夹湿,脉色必滞,口舌必腻,或有微寒,或单发热,热时脘痞气窒,渴闷烦冤,每午后则甚,入暮更剧,天明得汗稍缓,至午后又甚,似疟无定时。”此亦即刘老所谓之“时邪类疟”。即感受时邪(多为署湿之邪或其它温邪兼湿邪)所致类似疟疾表现的一类病症。

    刘老世居岭南,深谙岭南气候特点,认为岭南地域位于亚热带,终年气温较高雨湿较盛,且人们喜食阴柔之物,常贪凉饮冷,致脾胃受伤,湿浊内生,故岭南外感热病多兼湿而作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96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