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药学刊》 > 2007年第7期
编号:11487458
内关心脏相关性临床与实验研究进展(2)
http://www.100md.com 2007年7月1日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7年第7期
     阳性的双标阳性神经元出现,从而首次证实了心脏和内关穴区的神经纤维有部分来自脊神经节和迷走神经节中的同一个神经元。另有学者将大鼠右侧脊髓C6-T2前后根切断,阻断了该侧“内关”-脊E-心脏的长反射联系,同时保留脊髓对侧前后根进行自身对照,结果显示两侧“内关”穴Evans蓝含量无差异,提示存在心脏—后根神经节一“内关”直接短反射通路,并认为正中神经是针刺内关的主要神经机制。史明义等记录在体Tl脊神经节(DRG)细胞内电位,揭示心肌急性缺血及针刺“内关”时。约3.75%DRG细胞的动作电位频率明显增加,且碰撞实验时动作电位均消失,提示DRG中存在同时支配躯体和内脏的双支配细胞,切断C6-T2 DRG前后根后,仍存在心脏-DRG-内关短反射通路,这可能是经络的结构基础之一。有学者应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法和荧光素双标记法,研究了家兔心脏与心俞穴、内关穴的外周神经联系,结果提示心脏和心俞穴、内关穴除通过中枢途径联系外,心俞穴和心脏可通过外周突分支投射的感觉神经元直接联系;支配心脏和内关穴的交感节后神经元之间,可能还存在直接或间接联系,此结果为穴位一内脏相关的机理提供了形态学证据。周结珠等以炎症区域渗出的Evans蓝浓度为指标,用自体对照法观察切断及保留脊髓前后根的静脉注射垂体后叶素(PET)形成急性心肌缺血诱发的“内关”区神经性皮炎的影响 ......
上一页1 2 3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21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