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药学刊》 > 2007年第9期
编号:11506647
中西医对缩阳证的诊治辨(1)
http://www.100md.com 2007年9月1日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7年第9期
     摘要:缩阳证应属性医学范畴,男女都可发生。其发病机理,虽与社会文化和精神心理因素的影响有关,但主要由肝阳或肾阳衰弱,寒侵肝肾之经所引起。中医进而阐明了本病两个主要证型——肝经寒滞和肾阳衰弱,采侵肝肾之经所引起。对其临床表现与治疗方法予以阐述,并举小儿、老人、妇女病例,论证了祖国医学对本病病因病理认识的客观性和实践性。而西医有的诊此病为癔病、心因性精神障碍值得商榷。

    关键词:缩阳证;寒侵肝肾;温肝肾;散风寒;中医证治;非癔病

    中图分类号:11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09-1804-02

    现代性医学中尚未见将缩阳证列入与性有关的疾患而加以系统讨论,这可能是对其临床表现和与性医学的关系尚缺乏深刻认识所致。其实,此病多起病急骤,痛苦莫名,尤其在精神心理上对病人的压力更大,常有不少病人对此惊恐万状,以为死之将至。病人非仅发病当时毫无性欲和性能力,即病后一段时间内,也多因心有余悸而性兴奋明显抑制,故中医将此病例为与性有关的疾患是有根据的。

    本病不仅只在国内各省有零星散发的病例,且在一些地区有流行的趋势,如有资料报道,1985年海南省及东南亚华人中曾有缩阳证“流行”,在一两个月内患者达2000余人,对当地居民造成了身心的莫大威胁。现就中医对本病的认识,略述一二。

    1 中医对缩阳证早有探索

    此病男女都可发生,中医对男子发生此病称为缩阳证,是阴茎或阴囊引缩,伴有下腹拘挛疼痛;女子发病则名为缩阴证,其发病部位不仅在外阴,且大多表现为缩乳(即乳房内缩挛痛)。本病一般以青壮年多见,而缩阴证的发病却甚少于缩阳证。

    《黄帝内经》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证候已进行过探究和总结。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谓:“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说明当肾气虚衰而感有阴寒的病因时,则可导致肾所主司的前阴(即男、女的外生殖器)部位的收敛和引缩作痛。《灵枢·经筋》曰:“足厥阴之筋……上循阴股,结于阴器,伤于寒则阴缩入。”中医认为“肝脉绕阴器入少腹”、“寒主收引”,故寒湿阻滞足厥阴肝经脉络,亦可致缩阳(阴)证。《灵枢·经脉》还说:“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这说明古人已认识到肝脉主筋,而诸筋皆总聚于生殖器,如男之阴茎,女之阴蒂为“宗筋”者,其依据即在此。《内经》还进一步提出,肝之经筋受病,则可引起生殖器的病变反应,由于内伤(如房劳太过)则阴茎痿软不举;由于外寒直接入侵,则外生殖器可痉痛内缩。这就是《灵枢·经筋》所说的“足厥阴之筋,其病…阴器不用,伤于内则不起,伤于寒则阴缩入”的主要涵义。故缩阳证主要是由于肝阳或肾阳衰弱,寒侵肝肾之经所引起,出现阴茎内缩、少腹挛痛、阴部发凉抽动、畏寒心悸、心烦意乱、焦虑紧张和“惧死感”等症。此诚如《素问·举痛论》所云:“寒则气收……寒气入经则稽迟……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蜷缩,蜷缩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这段话似可作为男、女性疾患急症之一的缩阳证发病机理的一种较切当的注脚。虽现代名中医秦伯未认为“阴茎或阴囊收缩,在寒证和热证均能出现”,但根据众多的临床资料,寒证则远较多见。从前文所举海南等地的本病流行多在春寒料峭、风雨肆虐之际;国内病例亦多在感寒或房事受凉之后急发,即可佐证。

    虽古人提出的上述有关本病病理生理等论点不一定尽满人意,但它却是中医长期医疗实践的理论概括,迄今仍有临床指导价值。它很可能为现代医学探究本病时提供新的线索和思路。

    2 缩阳证的辨证论治

    目前对本病的辨证主要分为两型。

    肝经寒滞型:多突然前阴凉冷,阴茎内缩掣痛,睾丸上窜,阴囊及少腹挛急,甚则周身寒战发冷,舌淡苔白润,脉弦或弦紧。因其寒滞肝经,故主要治法在于温经散寒,理气止痛,可用暖肝煎,辅以柔肝舒经、养血通络之药,使气机调畅,筋脉舒展,寒凝消散。常用中药有桂枝(或肉桂)、当归、乌药、小茴香、吴茱萸、沉香、生姜、延胡索、橘核、荔核、丹参、枸杞、赤芍等。每药每剂用量一般为5~12g,每日1剂。

    肾阳虚衰型:证候除阴囊退缩、睾丸上提近腹,时发阴茎掣痛外,常伴有小腹冷痛,形寒肢冷,腰膝酸软,面色自光白,脉象沉迟,舌淡胖,苔薄白等症。治疗以温阳补肾为主,如金匮肾气丸,酌加滋阴益肾、散寒行气、活血通经等药以收振奋肾阳、温煦宗筋之攻效。常用药有肉桂、附片、熟地、淫羊藿、巴戟天、小茴香、牛膝、山茱萸、枸杞、乌药、橘核等。

    若病情紧急,可即用鲜葱一大把(或姜、椒适量亦可),捣烂以酒炒热,敷脐部与小腹,复以热水袋于上熨之,以救其急。单方验方有时亦显速效。据《各急千金要方》介绍,对阳缩囊缩,大小便尚通、不渴不饮的缩阳病人,可急用生附子(去皮)20g,皂角(炙去皮弦)20g,干姜(炒)5g,炙甘草5g,麝香2g(或沉香5g)研极细,每服3g,水一盏,不拘时刻,和渣温服有效。有人介绍,对沉寒痼冷,兼有阳萎、遗精的缩阳病人,可用核桃仁1个,炒韭菜子6g,水煎,黄酒饮服。对慢性迁延的病人,宜每日加核桃肉1枚,至见效为止。

    另外,对肾阳虚衰者,亦可用针灸治疗,常用穴位有三阴交(双侧)、气海、关元各灸5壮;亦可用艾条悬灸龟头(男病人)约10-45min,使四肢及阴茎转温,内缩腿痛多可消失。

    有人认为,群众中用辣椒汤救治此类病例是“不科学的处理方法”,可“造成不良后果”。其实按照中医“寒者热之”的治则理论分析,民间的这种急救措施,虽不尽善,但也无可厚非。

    3 小儿病例说明的问题

    文献指出,缩阳证“病者多为男性青少年,30岁以下者占85.8%”。据此,有的学者则提出了所谓“特殊的性信仰”,包括精液珍贵,如一滴精、十滴血等以及某些学者认为缩阳证是一种“与社会文化背景密切关联的心因性精神障碍或流行性癔病”的看法。但笔者认为,虽然不能说此病全无社会文化和精神心理因素的影响,但却不能本末倒置,地说它为一种“性信仰”(这与承认缩阳证是一种“性疾患”是两码事),是“心因性精神障碍或流行性癔病”。现举一小儿病例即可佐证。

    吴某,男,6岁。1980年3月14日初诊。是年春初不章跌落池塘中,经及时救起,情况尚好。当晚半夜,突发少腹急痛,哭闹不宁,四肢厥逆,冷汗时出,旋即阳缩,经火受后方复常。自后,每逢冬春季节天气寒冷,或半月、或一星期左右即复发缩阳。经多方求医,虽可缓解一时,但未能根治。近来更发作频繁。望其面色自光白,形瘦体弱,厚衣裹体,舌质淡胖,舌苔白润,脉象沉弦,四肢不温。乃用十补丸加减:附子6g,肉桂4g,胡芦巴5g,补骨脂5g,巴戟天5g,吴萸4g,川楝5g,延胡索5g,木香5g,小茴香5g。

    3月24日三诊:缩阳未再发,四肢转温,面色红润,纳, 百拇医药(王明辉 金杰辉 王风雷)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