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药学刊》 > 2007年第11期
编号:11569699
分子遗传学技术在针灸学中的应用(2)
http://www.100md.com 2007年11月1日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7年第11期
     织c—fos mRNA的表达有关。萨仁等利用对L929细胞的杀伤作用和RT—PCR技术发现:针灸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是通过调控TNFα mRNA表达,从而控制TNFα蛋白合成来实现的。张志英等应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图像定量分析发现:电针可上调成年雄性SD T10脊髓损伤大鼠bd-2 mRNA及蛋白的表达。刘胜等运用免疫组化技术研究发现:电针肾俞穴能明显抑制大鼠戒断症状,降低导水管周围灰质区、下丘脑室旁核、海马CAl区、CA3区和齿状回和下丘脑外侧区的c-los表达,但增加杏仁、基底外侧核、杏仁中央核和伏隔核核区的c-fos表达。张霆钧等得出:艾灸可使抗药基因MDR产物P-170糖蛋白的排药功能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若与逆转P-170糖蛋白功能的药物一异博定配合使用,在低剂量时,可以看到艾灸对该药物的增效作用。

    1.2 临床研究分子遗传学技术运用于针灸学临床研究较少,仅见针灸治疗急性脑出血、单纯性肥胖和肾阳虚骨关节炎机理的研究论文4篇。王米渠等通过基因芯片方法发现:温针治疗肾阳虚证有效病例的基因表达涉及广泛,其分子机理包括免疫、能量、疾病、肿瘤等多个方面,但以免疫方面最为突出。杨丽萍等副采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发现:经温针治疗显效的4例肾阳虚证骨关节炎患者治疗前后的基因芯片比较结果显示:NM000265、NM001838基因普通上调,NM_001784基因普遮下调,其他基因表达无规律性变化。刘志诚等采用RT—PCR和NorthemBlot及放射免疫分析发现:针灸对肥胖机体中枢和外周瘦素和INS水平的良性调整作用以及促进下丘脑OB—R基因表达可能是针灸纠正瘦素和胰岛素抵抗以及异常的内分泌代谢的重要机制。头穴透刺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浆ET、CGRP水平有明显良性调节作用;头穴透刺是通过调节脑出血患者ET、CGRP异常水平来达到治疗目的。
, http://www.100md.com
    2 分子遗传学技术对于阐明针灸学重要问题的意义

    2.1 经络实质的研究 针灸实质至今尚未清楚。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经络的实质可能主要表现为经络脏腑相关研究,即经络与脏腑间相关的相对特异性。通过基因芯片测量不同组织基因表达的差异,判断基因表达是否具有特异性,有望解决这一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如果心经与心脏具有相对特异性,那么针刺心经后,心脏内可能会出现某些与针刺心经相关的特异性基因表达;而且,这种表达只在针刺心经时出现,这些基因可能不在其他器官(如肝脏等)中表达。那么可以肯定地认为经脉脏腑相关是具有相对特异性的。经络辨证是针灸学辨证分型的重要内容,而经络实质的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经络辨证的准确性,进而提高疗效。此外,经络敏感人的针灸效果较不敏感的好,这可能是其基因表达的不同,而经络实质的研究有助于筛选针灸效果较好的病人,甚至可以通过改变针灸效果不好的人的基因表达而提高其针灸的敏感性而提高疗效。

    2.2 针刺治疗方法的研究
, http://www.100md.com
    《灵枢·九针十二原》日:“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标幽赋》日:“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可见,得气对于针刺获得好的疗效是至关重要的。然而,得气的实质是什么,现在还不明了。如果检测人体得气前后基因表达差异,及其在什么脏器或组织的表达,有利用了解得气的实质。也有利于指导针灸得气。人们对针刺的补法和泻法争议较大,有人认为针刺要行补泻手法,而有人却认为针刺无补泻手法。可以通过检测行补法和泻法时人体基因表达的差异来研究。如按时开穴法是针灸治疗的重要方法,然而其现代的机理缺不清楚,是否不同时辰人类相应的部位基因表达不同,以导致此时取相应穴位可以提高疗效。又如,穴位的配伍在针灸治疗中起着很重要的地位,通过研究可以进一步证实哪些穴位在哪些病证起到较好的作用,哪些穴位配伍可以起到协同作用,哪些穴位配伍却起到拮抗作用。另外,如电针的频率、针刺的时间长短、针刺的顺序、人体机能状态与针灸效应的关系等,都可以通过基因表达来进行分析。针灸学中的许多问题尚未清楚,针灸的治疗很多情况下是依靠经验的,而基因技术的出现也许利于这些问题的解答。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又有利于优化治疗,提高疗效。
, http://www.100md.com
    3 针灸学对基因工程可能的促进作用

    针灸学也可能对基因工程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测试人类基因组功能,主要是对应某类生理现象的不同组合碱基对上进行蛋白质复制的内分泌方面。可以在中医脏腑经络理论指导及针灸作用下,观察哪些对应的基因组合被激活。建立起这样的病证症状一基因位点、治疗手段一基因位点、免疫措施一基因位点等一一对应的组合基因数据库,对于探清致病病源基因组合和祛病治疗中被激活的基因组合间的关系,以及从健康保健角度出发的免疫基因级表达方式的研究,无疑是中医科学史上的一个新台阶。针灸在基因转移方面也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张继峰等将我国传统的针刺技术与现代基因转移技术结合在一起,创建了电针介导的转基因方法。这种方法不仅制作简单、安全、有效,而且可以长期保存,便于推广使用,甚至可以用不同基因针携带多种基因,实现多种基因的同时转移,提高和控制基因转移的量。采用电针介导ANF基因转移方法,可以降低肾性高血压大鼠的血压;携带VEGF基因,可以成功治疗实验性动脉梗塞病,促进新生血管生长和侧枝循环的建立;携带乙肝表面抗原preS基因,免疫BALB/c小鼠,可以制备出抗肝炎病毒的抗体。

    4 小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分子遗传学技术已在针灸学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并且针灸治疗作用机理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目前研究所选用的对象仍然以实验动物为主,少见人体试验。人体的经络现象显然不完全等同于动物的,因此,以人体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研究应引起重视。分子遗传学技术很可能对于经络实质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也有可能使针灸治疗学中的各种问题等到阐明,促进针灸技术的发展及其标准化。而针灸学也可能在人类基因组功能测试及基因转移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http://www.100md.com(周恩华 吴焕淦 刘慧荣 赵天平)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