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药学刊》 > 2007年第12期
编号:11532061
胃脘痛患者胃黏膜超微结构研究及中医“脾-线粒体相关”理论探讨(1)
http://www.100md.com 2007年12月1日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7年第12期
胃脘痛患者胃黏膜超微结构研究及中医“脾-线粒体相关”理论探讨
胃脘痛患者胃黏膜超微结构研究及中医“脾-线粒体相关”理论探讨
胃脘痛患者胃黏膜超微结构研究及中医“脾-线粒体相关”理论探讨
胃脘痛患者胃黏膜超微结构研究及中医“脾-线粒体相关”理论探讨

     摘要:曾于1984年提出了中医“脾-线粒体相关”理论,认为线粒体与中医的脾有着密切的联系。此后通过对16例脾胃气虚、16例肝胃不和型胃脘痛患者及3例正常人胃黏膜进行透射电镜观察,发现:脾胃气虚胃脘痛患者壁细胞线粒体数目、主细胞单位面积内酶原颗粒计数较正常组、肝胃不和组明显减少;壁细胞及浆细胞均可见线粒体肿胀,膜缺损,嵴断裂、基质变淡等变化,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认为中医脾主运化不仅仅是指食物在胃肠道的消化吸收,更重要的是在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过程。把线粒体作为“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较确切地解释中医脾主运化,而且能与中医的脾主肌肉、四肢,主统血,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的论点相联系,并有助于解释脾与五脏相关的学说。

    关键词:胃脘痛;胃黏膜;脾;线粒体

    中图分类号:R28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12-2439-04
, http://www.100md.com
    线粒体几乎存在于人体全身的组织细胞之中,是细胞对食物进行生物氧化产能的细胞器,有“ATEP的生产基地”、“细胞的动力站”之称。这与中医“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笔者于1984年提出了中医“脾-线粒体相关”假说,示意如图1。

    基于上述假说,笔者对慢性浅表性胃炎32例(分脾胃气虚组16例,肝胃不和组16例)及正常组3例进行了胃黏膜超微结构研究,现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标准

    1.1.1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胃镜诊断标准 凡符合下列一项者即可以诊断:(1)黏液增多,附着在黏膜上不易脱落,用水冲掉后,黏膜表面发红或糜烂剥脱,黏液斑不能被水冲掉,与浅溃疡表面的白苔相似,需和咽下的黏液或十二指肠反流的黏液相鉴别,一般反流黏液含有气泡而且随蠕动而移动。(2)红白相间以红为主,或花斑样改变,为散在均匀的小红点,红点与红点之间的黏膜略显苍白,有时像麻疹样外观。(3)水肿,黏液反光强,稍苍白,胃小窝明显。(4)充血,线状发红或小斑片状改变,常呈斑块样充血,线状充血常见于皱襞隆起处。胃黏膜有的地方充血,有的地方不充血,因此呈斑状,发红的境界不很明显,色调鲜红。(5)糜烂,胃黏膜有红肿与炎性剥脱及黏液斑,可局部或大片发生,可伴有新鲜或陈旧出血斑点,可有小丘疹状隆起,顶部有脐状凹陷。(6)出血斑点,胃黏膜可出现散在小点状或小片状新鲜或陈旧出血,重者有炎症表现且出血较多。
, 百拇医药
    1.1.2脾胃气虚型胃脘痛辨证标准 脾胃虚辨证标准:(1)腹痛绵绵或隐痛,喜温喜按。(2)食欲减退或口淡乏味(时间半个月以上,并排除情志、宿食、瘀积、外邪所致)。(3)餐后腹胀或劳累后腹胀加重。(4)大便不正常(稀溏、先硬后溏、时硬时溏、完谷不化)。(5)慢性出血(漏下、便血、紫癜等)(应排除血热、外邪或外伤所致)。(6)面色萎黄或唇淡无华。(7)舌淡胖,或有齿印。(8)消瘦或虚胖。

    气虚辨证标准:(1)神疲乏力(排除湿邪所困及一时劳累所致)。(2)少气懒言或气短。(3)内脏下垂或脱肛。(4)排便无力或虚坐厕,或餐后便意。(5)食后思睡或嗜坐(排除因睡眠不足所致)。(6)脉虚无力,缓弱或虚大。

    具备脾胃虚3项(舌象必备),加气虚2项,可诊为脾胃气虚。

    1.1.3肝胃不和型胃脘痛辨证标准 (1)胃脘胀痛连胁,或恼怒后胃痛加重。(2)嗳气、反酸、或纳呆(进补或吃燥热食物后尤甚者)。(3)烦躁易怒或颊红目赤,失眠多梦(排除因心血不足所致)。(4)口干口苦。或喜冷饮。(5)舌质红,苔黄。
, http://www.100md.com
    具备3项,舌象必备。

    1.1.4正常人标准 中医四诊及西医检查无病,胃镜下胃黏膜正常。

    1.2年龄分组

    慢性浅表性胃炎32例,分脾胃气虚组16例,肝胃不和组16例;正常组3例,共35例,见表1。

    1.3取材方法与部位

    用GTF-K2型胃镜,常规进镜,看准胃角,在大弯侧体窦交界上10cm,小弯侧胃角上4cm各取组织一块,立即将组织移入预冷的多聚甲醛一戊二醛混合固定液中固定,电镜标本制作参照文献。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q检验,两两比较进行统计分析。
, 百拇医药
    2.结果

    2.1正常组

    2.1.1壁细胞 在胃底腺的腺颈部及腺体上半部较多。细胞较大,核呈卵圆形,细胞胞质内可见分泌小管,小管直径约1~2μm,表面有许多微绒毛。小管与胃底腺管腔相通,当壁细胞分泌盐酸时,分泌小管管径增大。静止期壁细胞分泌小管往往缩小以至闭塞,但见微管泡增多。此外壁细胞内有丰富的线粒体,线粒体呈圆形或长方形。嵴密呈板层状。胞质内还可见少量溶酶体等,见图2。

    2.1.2主细胞 又称酶原细胞,主要分布于胃腺的基底部及体部,细胞核位于基部,胞质内可见粗面内质网,少量线粒体和许多有界膜的酶原颗粒,酶原颗粒以胞吐的形式分泌蛋白酶至腺腔。

    2.1.3浆细胞 正常人胃底腺周围的结缔组织中,有少量的浆细胞。浆细胞核呈卵圆形,核内异染色质丰富,异染色质致密成团块状,分布于核的周边,与常染色质相间排列,致使光镜下见到核呈车轮状。胞质内粗面内质网丰富。可见少量线粒体,其嵴膜完整,嵴呈板层状,见图3。
, 百拇医药
    2.2脾胃气虚组

    2.2.1壁细胞单位面积(68cm2)内线粒体均数的观察比较 笔者采用单盲法拍片,每例拍壁细胞照片3张,拍片倍数为10000倍,计算全片(面积68cm2)内线粒体均数,按同等条件算出正常组、肝胃不和组、脾胃气虚组的线粒体均数。采用q检验,两两比较统计分析,发现脾胃气虚组线粒体较正常组、肝胃不和组都少,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见表2。

    2.2.2壁细胞线粒体超微结构观察 脾胃气虚组病人壁细胞不仅仅是线粒体数量减少,而且线粒体的结构有明显的损伤。其主要表现为线粒体肿胀,膜缺损,嵴断裂、基质变淡等,见图4。

    2.2.3主细胞酶原颗粒计 数笔者在同等条件下(5000倍拍片,每例拍片3张,计算3张全片酶原颗粒均数),单盲法拍片,计算了正常人组、肝胃不和组、脾胃气虚组主细胞内酶原颗粒的均数,结果发现脾胃气虚组较正常组、肝胃不和组明显减少,其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见表3。

    16例脾胃气虚病人中,有11例出现胃腺腺腔扩张,上皮细胞联接增宽,间质浆细胞浸润,浆细胞粗面内质网明显扩张,并见到浆细胞内线粒体也有嵴断裂,基质变淡等变化,见图5。

    2.3肝胃不和组

    肝胃不和组病人壁细胞线粒体均数、主细胞内酶原颗粒均数与正常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3)。肝胃不和组病人壁细胞线粒体嵴密,膜完整。但16例中有9例见到溶酶体增多,见图6,占该组56.3%。浆细胞, http://www.100md.com(刘友章 宋雅芳 劳绍贤 邓铁涛 王建华)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