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组学在脾虚证研究中的应用
摘要:介绍了近10年来脾虚的研究概况,从蛋白质学的特点和脾虚证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着手,阐述了蛋白质组学在脾虚证研究中的重要性及研究思路。关键词:蛋白组学;脾虚证;研究思路
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8)01-0018-02
传统中医理论认为,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现代研究认为,脾(胃)是以消化系统为主的多系统、多器官的综合功能单位,涉及现代医学消化吸收、水盐代谢、能量转换、神经、内分泌、免疫、血液、运动功能等。由于脾(胃)功能的重要性以及脾虚证涉及众多的疾病和复杂的病理变化,脾虚证作为证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一直是中医临床和基础研究的重点。
1 脾虚证的研究概况
脾虚证是中医临床最为常见的证候之一,脾虚证的现代研究一直是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中的重要内容。近几十年来脾虚证的本质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关于脾虚证候发生发展的机理有人提出许多学说,涉及到70余项生化指标的变化。
1.1 脾虚证与消化道各种异常改变有关专家们认为。脾虚证与消化道的病理改变、消化功能下降、胃肠道黏膜保护性屏障作用减弱及胃肠道激素水平紊乱等密切相关。如彭成等研究发现,脾虚模型组大鼠空肠上皮细胞微绒毛肿胀、脱落、数量减少、排列紊乱,这可能是导致小肠吸收功能低下的原因所在。王洪海等采用游泳劳倦加饮食失节法造模,发现脾虚大鼠造模3周后可出现多种胃肠激素如生长抑素、血管活性肠肽(VIP)、B-内啡肽(B-EP)、神经肽Y(NPY)水平的异常变化。严茂祥等研究发现脾虚证大鼠结肠组织中生长抑素(ss)含量较正常组明显增高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49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