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药学刊》 > 2008年第5期
编号:11673943
新论“辨证论治”(1)
http://www.100md.com 2008年5月1日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8年第5期
     摘 要:通过对外感热病与内伤杂病不同的辨证体系的比较,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辨证论治”进行重新定义,提出“阶段证候群”概念,将阶段证候群分为显性证候群、隐性证候群、可显证候群3层,通过对其研究,进一步认识不同疾病证候在辨证论治中的关联性,从而更为有效地指导临床其中医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辨证论治;阶段证候群;创新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7717(2008)05-1062-03

    

    New Disscussion about "Syndrom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 http://www.100md.com
    

    RUAN Shanming1,SHEN Minhe2

    (1.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Hangzhou 310053,Zhejiang,China;2.Zhejiang Hospital of

    TCM,Hangzhou 310006,Zhejiang,China)

    Abstract:To compare the different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system between exopathic febrile diseases and miscellaneous disease,and draw off the concept of phase Chinese Medicine Syndrome group,to divide phase Chinese Medicine Syndrome group to dominance Chinese Medicine Syndrome group,recessive Chinese Medicine Syndrome group and possible Chinese Medicine Syndrome group.To investigate these,we can know the Chinese Medicine Syndrome relevance of the different disease and to direc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
, 百拇医药
    Keywords:syndrom;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phase Chinese medicine syndrome group;innovation

    

    “辨证论治”是祖国医学的特色和精髓,其对于临床中医师提高疗效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然目前绝大多数疾病的辨证分型,不根据疾病病性演变,不根据疾病所处之阶段针对性的用药,不根据疾病将要进展的方向进行预防,将活生生的中医之辨证论治,变的死板硬套。笔者建议应当重新审论“辨证论治”,使其真正有效地指导临床,从而使中医重新焕发新的生机。

    1 “辨证论治” 误人匪浅

    “辨证论治”是所有中医师在诊治疾病时必须遵循的原则,因为它是治疗时立法处方的主要依据。目前临床辨证的一般思维规律,首先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症状、体征等病情资料的综合分析,先明确病位、病性等辨证纲领,再确定辨证的具体要素,然后形成完整准确的证名。
, 百拇医药
    然而目前的辨证思路,无论是外感时病或内伤杂病,常常被禁锢在将某种疾病分为几种证候,然后一种证候对应一个治则,一个方剂,而在此基础上进行症状的加减施治,这种模仿张仲景时代通过“证、治、效”而达到最终“方证”的形成模式,却以不变应万变的“静止”的辨证方式为主导思想,实属貌似神非,无异于邯郸学步。

    因为中医讲究的是个体化治疗,在这种思路指导下的研究,就很难开展,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这种辨证论治的思路本身就是一种错误,它一开始就立足于脏腑辨证这一以病位为主的辨证方法,再去涉及八纲辨证,或者有些人干脆省略了八纲辨证,这种辨证方式已经向西医的辨病施治的模式靠拢,但是因为证候的变化多端,难以用一个证型去套用,故很多人尤其是西学中的医师就很难感悟其中的奥妙,弄到最后是,自己用药不精,还怪中医不行。其二,这种辨证的证候分型不能很好地反映出病情的轻重程度,不能很好地反映出疾病的预后及转归情况,比如对于湿阻的分型目前为湿困脾胃、湿热中阻和脾虚湿滞3型,根据这种辨证就不知道湿困脾胃是湿热中阻的进展还是它的转佳,抑或是其相同程度不同证候的征象。此外,中医的证候不论处于何种阶段,都有可能出现成千上万种的证,根本无法用四五种证候分型去涵盖之,而目前的状况是,无论是临床上还是教学模式,统统灌输一种教条主义模式的教育,让中医在继承的过程中就已经变味,何谈创新之可能!
, 百拇医药
    2 动态研究 医之精髓

    笔者认为,中医目前的“辨证论治”模式亟待改革,它现在所处的模式已不再是其原来的涵义,真正意义上的“辨证论治”,其“证”的涵义就必须真正是在医理、哲理与临证实际相结合,代表疾病演变、转归的全过程,而不是跟所谓的“症”等同起来。《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学》明确指出:证是“综合分析了各种症状和体征,对于疾病处于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变性质,以及邪正双方力量对比各方面情况的病理概括。”

    自古溯今,有八纲辨证、病性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以及针对伤寒所创立的六经辨证,针对温热病所创立的卫气营血辨证,针对湿温病所创立的三焦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的重点是从“空间”位置上辨别所在的脏腑、经络,主要适用于“内伤杂病”的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及三焦辨证都是从“时间(层次)”上区分病情的不同阶段、层次,这些都是适用于“外感时病”的辨证。但笔者发现,从时间层次上去区分病情的阶段、层次似乎更符合中医的道。
, 百拇医药
    证候是由许多不同的要素所组成,具有高维性[1]。正是因为其高维性,符合疾病、非健康状态的特征;但也正是因为其这一特性,影响证候标准化、规范化[2]。郭蕾等[3]提出证候“内实外虚”、“动态时空”、“多维界面”的特征,刘保延等[4]指出“证候”是中医从治疗角度对人体运动状态和方式的概括和描述,其认为证候是在四诊感知,在中医理论的基础上理解以及临床经验判断综合而成,并将其划分为3个层次,即具体证候、类证候、理论证候,希望通过对证候层次性的分析来研究证候的诊断标准。张志斌等[5]提出构建辨证方法新体系,以证候要(因)素、应证组合为重要环节,并初步拟定29个证候因素,包括外感六淫— 风、寒、暑、湿、燥、火;内生五气—内风、内寒、内火、内湿、内燥;气相关因素—气虚、气滞、气郁、气逆、气脱、气陷;血相关因素—血虚、血瘀、血脱、血燥、出血等。由此可见,较繁杂的证候系统而言,证候要素分类简单且易掌握,从证候要素入手来建立临床真正可行的证候诊断标准。并且提出以象为素,以候为证,降维升阶的方法去重新探寻辨证的方法体系。采用“降维”的办法,把复杂的证候系统分解成较为简单的证候要素来研究,再采用“升阶”的办法,进行应证组合,即通过证候要素之间的组合,证候要素与其他传统辨证方法的组合,建立多维多阶的辨证方法新体系。这个新体系具有非线性的特征,正符合证候复杂、多变、动态的特点。, 百拇医药(阮善明 沈敏鹤)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