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豆状核变性从胆腑论治(1)
摘要:介绍现代医学对肝豆状核变性(WD)的认识及2007年《柳叶刀》刊登的WD临床表现、诊断推荐及治疗的共识:简述我国及中医学对WD认识的发展,并作述评。在复习古今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以胆腑学说为指导,结合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提出WD的病机关键在于“胆之气液不泄,胆气逆每挟铜毒累及全身各脏腑组织”,治尊《内经》“六腑以通为用”之旨,当从胆腑论治,法用疏利肝胆、解毒排铜,援立威灵仙、郁金、姜黄、大黄、黄连、金钱草、虎杖、白芍、甘草等为治疗的基本方,随证治之。关键词:肝豆状核变性;胆腑学说;张志远
中图分类号:R25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8)07-1391-03
肝豆状核变性(也称Wilson病,WD)是以铜代谢障碍为特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于WD基因(1391411)突变,其编码的蛋白(ATP7B酶)发生改变,导致血清铜蓝蛋白合成减少和胆道排铜障碍,铜离子在肝、脑(尤其是基底节)、肾、角膜等沉积,表现为肝硬化、锥体外系症状、肾功能损害、角膜Kayser-Fleischer环等。WD好发于青少年,世界范围内的患病率l:30000,发病率15~25/100万,杂合携带者频率1:100。中国、日本、印度等国的WD远较西方国家多见。WD作为目前少数几种可治的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之一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16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