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药学刊》 > 2008年第7期
编号:11673348
络病辨证溃疡性结肠炎的理论探微
http://www.100md.com 2008年7月1日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8年第7期
     摘要:溃疡性结肠炎是病因不明的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其病情严重、反复发作、病程较长、甚至伴有肠外病变,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从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及现代医学的发病机制角度,阐述了络病辩证溃疡性结肠炎的理论基础。提示可以按照络病的治疗方法探索溃疡性结肠炎的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关键词:络病;溃疡性结肠炎;血小板活化因子

    中图分类号:11574.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8)07-1548-03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以直肠、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的炎症和溃疡形成为病理特点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疾病…。其发病原因及机理尚不完全清楚,现代研究认为其发病与高凝状态关系密切。通过调节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血液状态并运用于临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结合络病发病规律及特点,本文从传统中医和现代医学的角度,全面阐述络病辨证溃疡性结肠炎的理论基础。
, 百拇医药
    1 络病学说概述

    络病学说首见于《内经》,历经发展,贡献最大的是清代名医叶天士,他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提出了“久病人络”、“久痛人络”的理论,并提出了相应的治法和治则,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络病学说。络病学说是研究络病发生发展及诊断治疗规律的应用理论,病久入络作为一个综合性的病理概念,是一般疾病都能适应的基础病机。现代医学研究多以细胞、亚细胞结构、活性蛋白、基因为络病机制研究的主要结构载体,从病理解剖学、生理生化学、免疫学、血液流变学等不同角度进行检测与表述,或从现代分子生态学角度。将“络病”理解为机体“分子网络”病症。

    2 从络辨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理论基础

    络病是广泛存在于多种内伤疑难杂病和外感重症中的病理状态,多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多种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病理状态,其实质是虚、瘀、毒互结,痹阻络脉,并由此而导致络病经久难愈,渐成痼疾。其主要的临床特征可概括为:“久、瘀(痛)、顽、杂”4字。即①络病多久病、慢性病,病延经年,病位深固,多属沉疴痼疾;②均有不同程度的气郁、血阻或痰结等“络瘀”表现;③同时络病多病根深伏,病情顽缠,久发频发,正邪胶着,不易速愈;④因络脉深浅、气血、邪之久暂的缘故,故络病多虚实互见,寒热并存,临床表现多样,病变复杂。
, 百拇医药
    UC是直、结肠部位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其临床有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可有关节、皮肤、眼、口及肝胆等肠外表现。且随着病程的延长和病变范围的扩大癌变的危险性明显升高,特别是当患者存在不典型增生时发生癌的机率更大,其患者发生结直肠癌的危险性是正常人群的20倍。络病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多从毒、虚、瘀等几个角度来加以阐述,而在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过程中,这三者在其发病过程中作用极为显著,与UC有关的“毒”不外热毒、湿毒、湿热毒、瘀毒4个方面,其中湿毒之邪为本病的最主要病因,内外湿邪,最易困脾,脾失健运,水谷混杂而下,故发本病。湿滞日久,或从热化则湿热熏蒸,壅滞肠间,即为湿热毒邪,与气血相搏结形成瘀毒阻络,使肠道传导失司,肠络受伤,气凝血滞,腐败成疡,化为脓血,湿、热、瘀、虚互结日久,血败肉腐成脓,内溃成疡。毒邪留恋,耗伤正气,甚至入侵其他脏腑,而产生一系列的肠外症状。因此,从UC的发病部位、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病程、以及疾病严重程度都与络病的发病相符合。
, http://www.100md.com
    3 结肠受损局部瘀血凝滞和外周血液的高凝状态是从络病辨证溃疡性结肠炎的客观依据

    近年来研究表明,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体内存在血液高凝状态,提示高凝状态的形成可能是UC的重要发病特征之一。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外周血和患病局部均存在血液浓稠性、聚集性、黏滞性增高,血液循环减慢,导致肠黏膜血液灌流减少,细胞缺血、缺氧,进而引起肠黏膜组织损伤;由于血液的高黏滞血症,毛细血管闭塞,血液沉积,瘀滞以及微血栓形成,也同样致血液循环减慢,肠黏膜组织变性坏死,形成溃疡。有人发现,在UC患者的血浆和肠黏膜中同型半胱氨酸均较无此病史的对照组升高,同型半胱氨酸作为一种炎症递质参与UC肠黏膜内皮炎症的发生和溃疡形成。溃疡性结肠炎的高凝状态提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存在血小板激活的病理生理基础。许丽莉对43例溃疡性结肠炎和无溃疡性结肠炎27例,用酶联免疫法和免疫组化的方法测定外周血和结肠局部的血栓素及用血液凝聚仪检测血小板聚集率,发现这三者指标均明显高于正常组,提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体内一旦某一凝血环节激活,即可以级联的逐渐扩大的方式参与肠黏膜炎症及其并发症的形成,从而构成UC的发病机制之一。由此可见,无论是在结肠局部,还是在外周血均表现血液黏稠度增加,从而导致血液凝滞,气血运行不畅,闭阻络脉,日久成瘀、肉腐成疡。
, 百拇医药
    4 以血小板活化因子为中心以炎症介质免疫异常为网络形成的高凝状态是从络病辨证溃疡性结肠炎的生物学基础

    络病的发病机制中的血行不畅、络脉失养、气血瘀滞、络毒蕴结等病理变化涉及了血管活性物质调控异常、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的损伤机制、细胞外基质代谢异常、细胞因子及信号传导通路调控异常等生物学内容。现代研究表明,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PFA)在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可潜在性刺激前炎症因子的产生和增加炎症细胞。Ko等研究发现PAF与靶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后激活核因子NF-KB而上调IL-1、TNF-α的合成和分泌,而NF-KB在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国内徐宁等用免疫组化法发现UC患者结肠黏膜存在NF-KB的高表达。同时,许多人还发现细胞因子(如TNF-α、IL-1B、IL-6、IL-8)、Toll样受体4、黏附因子(ICAM-1、VCAM-1)、趋化因子(如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CP-1)等一些在UC发病中高表达的因素和NF-KB的高表达呈正相关性,且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黏膜NF-KBρ65的表达和NF-KB DNA结合活性与炎症程度有关,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以及隐窝上皮细胞均有NF-KBp65的活化。IL-1、TNF-α作为一级炎症因子,又刺激多种炎症细胞合成PAF。PAF还可显著性促进CD T细胞增殖,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之间的平衡,趋化T淋巴细胞,且可降低sIgA水平,损害肠黏膜的免疫屏障功能。CD T细胞已经被确定作为溃疡性结肠炎的致病性T细胞,它是通过Th1或Th2通路引发肠道炎症的。前者能产生大量的IL-2、IFN-γ等;后者Th2细胞则可产生IL-4、IL-5等细胞因子,从而活化B细胞,产生中和抗体和IgE。血小板活化因子激活后,血小板活化,释放或促进大量炎症因子的分泌,引起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或作为炎症介质,或调节免疫功能,直接或间接参与肠道黏膜的损伤,最终引起UC患者体内血液的高凝状态的形成,因此,PAF广泛的参与了溃疡性结肠炎的多个发病关键环节,形成以血小板活化因子为中心,以炎症介质、免疫异常为网络,导致高凝状态,引起结肠局部血管内皮损伤,结肠局部组织细胞缺血缺氧,最终导致结肠黏膜变性坏死,形成溃疡,与络病学说现代研究规律相符合。

    5 结语

    溃疡性结肠炎存在从发病过程、临床症状、发病特点、发病机制等多方面的特点,使络病辨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具有了客观依据和理论基础。因此,我们可以考虑根据络病的辨证治疗的方法和用药原则即:通络,可以从“以辛味之药疏通瘀滞”、“以虫类药物搜剔络脉”、“以藤类药品畅通络滞”、“以血肉之品通补络道”等4个方面来开发和研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新药和治疗途径。, 百拇医药(刘端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