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象在中医心理学中的客观诊断作用
摘 要:依据文献记载和临床经验体会,系统总结了脉象对人类心理及心理疾患的诊断作用。指出通过脉象可以判定人们的个性、心理经历和心理状态,预测个体心理疾患的易患性。
关键词:脉象;中医心理学;诊断;个性;心理经历;心理状态
中图分类号:R24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8)11-2326-02
Objectively Diagnostic Effects of Pulse Conditions on Psych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QI Xianghua
, http://www.100md.com
(Department of Neurology,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inan 250011,Shandong,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diagnostic effects of pulse conditions on human psychology and psychological diseases systematically according to literature statement and clinical experience. Character, psychological experience and psychological state can be detected from pulse conditions to forecast individual susceptibility to psychological diseases.
, 百拇医药
Key words:pulse condition; psych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iagnosis; character; psychological experience; psychological state
“天地有灾,莫不载闻道路;人身有疾。莫不见诸脉络,故治疾犹要于测脉也”(《诊宗三昧》),同躯体性疾病一样,脉诊在心理性疾患的诊治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认真加以研究对中医开展心理疾患的防治意义重大。本文将脉象对心理学的诊断作用概括如下。
1 判断个性
个性又称人格,是指一个人的基本精神面貌,其表现在一个人心理活动中那些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点的总和,又称个性心理特征。个性早在《内经》时代就有所认识,《灵枢•通天》说:“太阴之人,贪而不仁,下齐湛湛,好内而恶出,心和而不发,不务于时,动而后之……少阴之人,小贪而贼心,见人有亡,常若有得,好伤好害,见人有荣,乃反温怒,心疾而无恩……太阳之人,居处于于,好言大事,无能而虚说,志发于四野,举措不顾是非,为事如常自用,事虽败而常无悔……少阳之人,諟谛好自贵,有小小官,则高自宣,好为外交而不内附……阴阳和平之人,居处安静,无为惧惧,无为欣欣,婉然从物,或与不争,与时变化,尊则谦谦,谭而不治,是谓至治。”对人的各类个性特征给予了高度概括,一个人个性的形成与遗传和后天的成长具有密切的关系。
, http://www.100md.com
用脉象认识患者的个性,性急躁则脉急数,是脉搏起始有急迫之感;性宽缓则脉迟缓,是脉搏起始段的缓缓袅袅之感;心高气傲、趾高气扬之人,脉多浮;性情镇静沉潜,则脉多沉。心小、做事谨慎之人脉体紧细;心胸宽广之人脉象宽缓;耿直之人,脉象挺直;自私之人,或防范意识较强的人,脉象收紧;性情随和之人,脉象宽而发散;精神敏感,易于担心之人,则脉搏高峰段有迅速滑过之感;心理懒惰之人,则脉搏起始迨慢而散;思维清晰之人,则脉流畅;愚钝或性格怪异则脉涩滞。
2 判断心理经历
外界事物作用于人体,导致一系列的心理应答反应,长期或巨大的心理应激,则会对其心理造成不良的影响,从而在脉象上遗留曾经事件的痕迹。《诊宗三昧》说:“至若尝富贵而后贫贱,则营卫枯槁,血气不调,脉必不能流利和缓,久按索然。”这就是不良的心理过程在脉象遗留的痕迹的记述。一般来说,较为长期的某种心理活动,都会在脉象留下固定的痕迹,这种痕迹显然不像后面所述的心理状态脉象那样的动越、活跃,是一种滞涩不畅的感觉。长期生活的艰辛,内心苦楚,则右尺脉留有涩滞或苦涩不畅之感,常常出现在早年孩童时代父母早亡、离异或他人抚养的人;过度关注担心某件事情(或人)则在左尺和关脉遗留挺直敛聚的脉象;过度的精神压力、忧愁等则左关尺涩滞不畅;长期的郁闷不舒则左手脉产生郁滞的脉象;长期思恋某个人则在左尺关有挺直敛聚的脉象,有时伴右手的尺部长大;人的成长、生活和工作一直比较顺利者则在右手的关尺脉表现出顺畅悠扬之感。由于长期的作用,不良心理会在脉象留下泛化固定的痕迹,如长期的郁闷不舒,不但左手的寸脉沉涩颤动模糊及左关和尺的郁涩,还会出现右手脉的浮大;长期的悲伤哭泣的人则出现右寸脉的涩滞模糊。笔者学习中医是在文革的后期,当时正值历届的政治运动刚刚结束,一些在历次政治运动当中受到冲击的人,脉象常常遗留长期惊恐担心、郁闷愤怒等不良情绪所导致的脉象痕迹,问诊给予证实后,使得笔者有机会接触和认识这类脉象。
, 百拇医药
3 判断心理状态
“心理”是指人的头脑反映客观现实过程,如感觉、直觉、思维、情绪等,或泛指人的思想、感情等内心活动。“状态”是人或事物表现出的形态。借助于现代哲学界关于思维的研究成果,明确“状态”和“心理状态”的概念。所谓“状态”,“是指相对于一定的层次及相应质在特定时刻或时间区间事物保持其质的相对稳定不变时的存在总合,是事物宏观上质的静止与微观上量的运动的统一体。状态是事物共时态或历时态在有限时空范围内相干作用的最小单位;是一种功能上彼此间隔的相对独立的单位。”状态与过程是一对范畴,状态是过程历时态中的局部或片断,是组成某种过程的最小单位。过程是状态的历时态集合,状态是质的静止,过程则是质的运动。状态与过程的区分是相对的,宏观尺度上为状态的在更微观的尺度上为另一低层次及相应质的过程,反之亦然[1]。按“状态论”思路,人的心理现象也可分为心理状态与心理过程两大历时态层次,心理状态是特定时刻或时间区间(一般收敛于500ms)心理信息内容保持相对不变时心理系统各种要素及关系和功能存在的总和,心理状态就是大脑完成一次相对独立的信息输入、加工、输出的最小功能单位。当心理活动内容变化时,表明已由一种心理状态转变为另一心理状态。心理状态从系统演化角度看就是一种“吸引子”维持的系统存在,心理状态的变化就是系统吸引子的变化。广义心理过程是由心理状态的集合组成的[1]。正常的中医心理状态,就是在特定时刻或时间区间心理信息内容保持健康的认知、思维、情绪等的相对不变。对于正常的心理状态,《内经•上古天真论》中给出了“恬淡虚无”、“精神内守”、“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高下不相慕”这样一个较高的标准,事实上现实生活中的人很难以达到上述的境界,只要是积极向上、情绪稳定、思维敏捷、认知正确,中医学都认为是正常的心理状态。与正常的心理状态相反,中医心理紊乱状态就是在特定的时刻和时间区间内,保持着异于正常的心理、情绪、认知等的心理信息内容。其具备两个基本的条件,一是心理信息内容异于正常;二是这种异于正常的心理信息要保持一定的时间性。诚然古人在其文献中没有明确心理紊乱的概念,但是却存在着大量这方面的内容,以疾病或病因的形式出现。脉象对人体心理状态的反应早在《内经》时代就有描述,“经脉别论”说:“黄帝问曰: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岐伯对曰: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皆为变也。”也就是说人体的一切心理和行为在脉象都有表现。《伤寒论•平脉法》则对人体的处于某种状态时的脉象进行描绘,“问曰:人病恐怖者,其脉何状?师曰:脉形如循丝,累累然,其面白脱色也”;“问曰:人愧者,其脉何类?师曰:脉浮,而面色乍白乍赤。”对恐惧和惭愧的外部和脉象表现给予记载。《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对机体的疾病的病因给予全面的总结,其中非常重视情志过激的致病作用,而对七情过激的脉象给予了系统论述,脉来虚散,喜伤心也;结滞,思伤脾也;沉涩,忧伤气也;紧促,悲伤肺也;弦急,怒伤肝也;沉弱,恐伤肾也;动摇,惊伤胆也。笔者在研究失眠症等心理性疾患的过程中,经过整理、归纳、分类、统计古代文献,最后分析确定出5大类心理紊乱状态,分别为:烦躁焦虑、惊悸不安、郁闷不舒、思虑过度和精神萎靡[2]。经过临床173例失眠症患者的初步临床调查,情况基本符合。据此,笔者提出“中医心理紊乱状态理论”,认为许多心理性疾患,都要以调整心理紊乱状态为重点,而紊乱的心理状态又以脉象表现尤其突出。(1)烦躁焦虑状态:指病人心境不良,觉得事事不如意,不顺心,想发脾气,甚至出现焦躁不安,坐卧不宁。最早记载见于《黄帝内经》;烦,指情绪的烦闷;躁,是指肢体不安,烦与躁常同时并见,因此多烦躁并称。也称“焦躁”、“焦灼”、“心烦”、“虚烦”、“急躁易怒”、“懊恼”、“心中烦闷”等。脉象表现:躁数,主要表现脉位是右尺脉和左寸脉,是脉动初始的勃发躁疾感。(2)惊悸不安状态:“惊”,一是七情的反应之一;二是机体的状态,是对种种事物过分害怕而出现的神乱貌。“悸”,是自觉症状,表明某部位的跳动。有所触而动曰惊,无所触而动曰悸;由于心悸常常是惊恐的结果,故惊悸并称。还有“怵惕”、“恐怖”、“惊恐”、“心忪”等称谓。常见脉象:古人称为“动脉”,表现右尺脉的紧缩,同时在脉动的最高峰有匆匆滑过的悸动感,《蠢子医》形容这种脉象的心理感受为“往来如鼠窜”。(3)郁闷不舒状态:“郁”气、积、滞不同含义。作为一种疾病状态,如木郁、火郁、土郁、金郁、水郁。《医学正传》对患者内有气机郁滞,外有郁闷不欢表现的状态,明确提出“郁证”的概念。还有“郁”、“郁闷”、“郁结”等称谓。常见脉象:脉位较沉,初始即郁滞不畅,涩涩而进,多见于左关部,时间久远者则其他部也可以见到。虽然现在中医院校的统编教材都描述肝郁的脉象为“弦”,事实非也,所谓的“弦”是在郁闷的基础上患者惦念或嫉恨所形成的脉象的紧而挺直,是附带的心理脉象成分,不是郁闷的基本脉象要素。古人描述为“沉伏滞涩,则抑郁甚也”。《医家心法》说:“拂郁之脉,大抵多弦涩凝滞,其来也必不能缓,其去也必不肯迟,先有一种似数非数躁动之象,细体认之,是无焰之火也,是无韵之音也,是往来不圆滑也”。(4)思虑过度状态:“思”是思考、考虑之义,表示学习过程的认知活动。思虑过度指过度地苦思冥想,凝神敛至的过程。适当的思虑思考是人类生活工作所必要的,但是一旦超过了一定的生理限度,就会对机体产生伤害导致疾病的发生。根据思虑的内容的差异,还有“神劳”、“劳心”、“忧思”、“悲思”、“操劳”、“操持”、“心有所系”等称谓。脉象表现:根据其思维内容和形势的不同脉象又有差别,忧愁思虑则表现右侧脉象的结滞或左手起始段的涩滞难以前进;思虑挂念则右手脉的紧弦挺直;思慕惦念则表现右手脉象的敛紧。 (5)精神萎靡状态:精神萎靡即“少神”,又称为神气不足,是指患者的整个精神状态疲惫,表情淡漠,少言寡笑,对外界事务漠不关心,反应迟钝,目视茫茫,是轻度失神的表
, 百拇医药
现。又有“神疲”、“倦怠”、“疲乏”等称谓。脉象表现:迟缓怠慢,特征主要表现在右手脉的起始部有怠慢的感觉。
4 预测心理疾病的易患性
脉象对人类个性的具有判定作用,因此,对人们心理疾患的易患性就具有非常可靠的的预测作用。如脉急数性急躁者则易患烦躁焦虑;脉舒缓性情宽缓或性格内向脉沉者,则易患郁闷不舒;脉浮性情高傲者则易情绪亢奋;脉体紧细之人心小,做事谨慎之人则易患思虑和惊悸;脉涩滞而浊之人愚钝或性格怪异则易患郁闷不舒;脉象挺直者易患强迫症。
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目前心理学界诊察疾病的方式主要是访谈和观察,缺乏真正反映人体内心世界的客观性指标,心理脉象的研究必将填补这项空白,成为一个客观的认识人体心理活动的重要信息来源和衡量心理紊乱的客观指标。因此,在系统挖掘古代心理脉象理论和论述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心理脉象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不断总结完备,形成中医脉象学的重要分支——心理脉学,实属必要。
参考文献
[1] 洪昆辉,译.思维过程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99.
[2] 齐向华.失眠证患者“昼不精,夜不瞑”状态的相关理论及临床研究[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9(2):131-133., 百拇医药
关键词:脉象;中医心理学;诊断;个性;心理经历;心理状态
中图分类号:R24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8)11-2326-02
Objectively Diagnostic Effects of Pulse Conditions on Psych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QI Xianghua
, http://www.100md.com
(Department of Neurology,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inan 250011,Shandong,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diagnostic effects of pulse conditions on human psychology and psychological diseases systematically according to literature statement and clinical experience. Character, psychological experience and psychological state can be detected from pulse conditions to forecast individual susceptibility to psychological diseases.
, 百拇医药
Key words:pulse condition; psych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iagnosis; character; psychological experience; psychological state
“天地有灾,莫不载闻道路;人身有疾。莫不见诸脉络,故治疾犹要于测脉也”(《诊宗三昧》),同躯体性疾病一样,脉诊在心理性疾患的诊治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认真加以研究对中医开展心理疾患的防治意义重大。本文将脉象对心理学的诊断作用概括如下。
1 判断个性
个性又称人格,是指一个人的基本精神面貌,其表现在一个人心理活动中那些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点的总和,又称个性心理特征。个性早在《内经》时代就有所认识,《灵枢•通天》说:“太阴之人,贪而不仁,下齐湛湛,好内而恶出,心和而不发,不务于时,动而后之……少阴之人,小贪而贼心,见人有亡,常若有得,好伤好害,见人有荣,乃反温怒,心疾而无恩……太阳之人,居处于于,好言大事,无能而虚说,志发于四野,举措不顾是非,为事如常自用,事虽败而常无悔……少阳之人,諟谛好自贵,有小小官,则高自宣,好为外交而不内附……阴阳和平之人,居处安静,无为惧惧,无为欣欣,婉然从物,或与不争,与时变化,尊则谦谦,谭而不治,是谓至治。”对人的各类个性特征给予了高度概括,一个人个性的形成与遗传和后天的成长具有密切的关系。
, http://www.100md.com
用脉象认识患者的个性,性急躁则脉急数,是脉搏起始有急迫之感;性宽缓则脉迟缓,是脉搏起始段的缓缓袅袅之感;心高气傲、趾高气扬之人,脉多浮;性情镇静沉潜,则脉多沉。心小、做事谨慎之人脉体紧细;心胸宽广之人脉象宽缓;耿直之人,脉象挺直;自私之人,或防范意识较强的人,脉象收紧;性情随和之人,脉象宽而发散;精神敏感,易于担心之人,则脉搏高峰段有迅速滑过之感;心理懒惰之人,则脉搏起始迨慢而散;思维清晰之人,则脉流畅;愚钝或性格怪异则脉涩滞。
2 判断心理经历
外界事物作用于人体,导致一系列的心理应答反应,长期或巨大的心理应激,则会对其心理造成不良的影响,从而在脉象上遗留曾经事件的痕迹。《诊宗三昧》说:“至若尝富贵而后贫贱,则营卫枯槁,血气不调,脉必不能流利和缓,久按索然。”这就是不良的心理过程在脉象遗留的痕迹的记述。一般来说,较为长期的某种心理活动,都会在脉象留下固定的痕迹,这种痕迹显然不像后面所述的心理状态脉象那样的动越、活跃,是一种滞涩不畅的感觉。长期生活的艰辛,内心苦楚,则右尺脉留有涩滞或苦涩不畅之感,常常出现在早年孩童时代父母早亡、离异或他人抚养的人;过度关注担心某件事情(或人)则在左尺和关脉遗留挺直敛聚的脉象;过度的精神压力、忧愁等则左关尺涩滞不畅;长期的郁闷不舒则左手脉产生郁滞的脉象;长期思恋某个人则在左尺关有挺直敛聚的脉象,有时伴右手的尺部长大;人的成长、生活和工作一直比较顺利者则在右手的关尺脉表现出顺畅悠扬之感。由于长期的作用,不良心理会在脉象留下泛化固定的痕迹,如长期的郁闷不舒,不但左手的寸脉沉涩颤动模糊及左关和尺的郁涩,还会出现右手脉的浮大;长期的悲伤哭泣的人则出现右寸脉的涩滞模糊。笔者学习中医是在文革的后期,当时正值历届的政治运动刚刚结束,一些在历次政治运动当中受到冲击的人,脉象常常遗留长期惊恐担心、郁闷愤怒等不良情绪所导致的脉象痕迹,问诊给予证实后,使得笔者有机会接触和认识这类脉象。
, 百拇医药
3 判断心理状态
“心理”是指人的头脑反映客观现实过程,如感觉、直觉、思维、情绪等,或泛指人的思想、感情等内心活动。“状态”是人或事物表现出的形态。借助于现代哲学界关于思维的研究成果,明确“状态”和“心理状态”的概念。所谓“状态”,“是指相对于一定的层次及相应质在特定时刻或时间区间事物保持其质的相对稳定不变时的存在总合,是事物宏观上质的静止与微观上量的运动的统一体。状态是事物共时态或历时态在有限时空范围内相干作用的最小单位;是一种功能上彼此间隔的相对独立的单位。”状态与过程是一对范畴,状态是过程历时态中的局部或片断,是组成某种过程的最小单位。过程是状态的历时态集合,状态是质的静止,过程则是质的运动。状态与过程的区分是相对的,宏观尺度上为状态的在更微观的尺度上为另一低层次及相应质的过程,反之亦然[1]。按“状态论”思路,人的心理现象也可分为心理状态与心理过程两大历时态层次,心理状态是特定时刻或时间区间(一般收敛于500ms)心理信息内容保持相对不变时心理系统各种要素及关系和功能存在的总和,心理状态就是大脑完成一次相对独立的信息输入、加工、输出的最小功能单位。当心理活动内容变化时,表明已由一种心理状态转变为另一心理状态。心理状态从系统演化角度看就是一种“吸引子”维持的系统存在,心理状态的变化就是系统吸引子的变化。广义心理过程是由心理状态的集合组成的[1]。正常的中医心理状态,就是在特定时刻或时间区间心理信息内容保持健康的认知、思维、情绪等的相对不变。对于正常的心理状态,《内经•上古天真论》中给出了“恬淡虚无”、“精神内守”、“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高下不相慕”这样一个较高的标准,事实上现实生活中的人很难以达到上述的境界,只要是积极向上、情绪稳定、思维敏捷、认知正确,中医学都认为是正常的心理状态。与正常的心理状态相反,中医心理紊乱状态就是在特定的时刻和时间区间内,保持着异于正常的心理、情绪、认知等的心理信息内容。其具备两个基本的条件,一是心理信息内容异于正常;二是这种异于正常的心理信息要保持一定的时间性。诚然古人在其文献中没有明确心理紊乱的概念,但是却存在着大量这方面的内容,以疾病或病因的形式出现。脉象对人体心理状态的反应早在《内经》时代就有描述,“经脉别论”说:“黄帝问曰: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岐伯对曰: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皆为变也。”也就是说人体的一切心理和行为在脉象都有表现。《伤寒论•平脉法》则对人体的处于某种状态时的脉象进行描绘,“问曰:人病恐怖者,其脉何状?师曰:脉形如循丝,累累然,其面白脱色也”;“问曰:人愧者,其脉何类?师曰:脉浮,而面色乍白乍赤。”对恐惧和惭愧的外部和脉象表现给予记载。《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对机体的疾病的病因给予全面的总结,其中非常重视情志过激的致病作用,而对七情过激的脉象给予了系统论述,脉来虚散,喜伤心也;结滞,思伤脾也;沉涩,忧伤气也;紧促,悲伤肺也;弦急,怒伤肝也;沉弱,恐伤肾也;动摇,惊伤胆也。笔者在研究失眠症等心理性疾患的过程中,经过整理、归纳、分类、统计古代文献,最后分析确定出5大类心理紊乱状态,分别为:烦躁焦虑、惊悸不安、郁闷不舒、思虑过度和精神萎靡[2]。经过临床173例失眠症患者的初步临床调查,情况基本符合。据此,笔者提出“中医心理紊乱状态理论”,认为许多心理性疾患,都要以调整心理紊乱状态为重点,而紊乱的心理状态又以脉象表现尤其突出。(1)烦躁焦虑状态:指病人心境不良,觉得事事不如意,不顺心,想发脾气,甚至出现焦躁不安,坐卧不宁。最早记载见于《黄帝内经》;烦,指情绪的烦闷;躁,是指肢体不安,烦与躁常同时并见,因此多烦躁并称。也称“焦躁”、“焦灼”、“心烦”、“虚烦”、“急躁易怒”、“懊恼”、“心中烦闷”等。脉象表现:躁数,主要表现脉位是右尺脉和左寸脉,是脉动初始的勃发躁疾感。(2)惊悸不安状态:“惊”,一是七情的反应之一;二是机体的状态,是对种种事物过分害怕而出现的神乱貌。“悸”,是自觉症状,表明某部位的跳动。有所触而动曰惊,无所触而动曰悸;由于心悸常常是惊恐的结果,故惊悸并称。还有“怵惕”、“恐怖”、“惊恐”、“心忪”等称谓。常见脉象:古人称为“动脉”,表现右尺脉的紧缩,同时在脉动的最高峰有匆匆滑过的悸动感,《蠢子医》形容这种脉象的心理感受为“往来如鼠窜”。(3)郁闷不舒状态:“郁”气、积、滞不同含义。作为一种疾病状态,如木郁、火郁、土郁、金郁、水郁。《医学正传》对患者内有气机郁滞,外有郁闷不欢表现的状态,明确提出“郁证”的概念。还有“郁”、“郁闷”、“郁结”等称谓。常见脉象:脉位较沉,初始即郁滞不畅,涩涩而进,多见于左关部,时间久远者则其他部也可以见到。虽然现在中医院校的统编教材都描述肝郁的脉象为“弦”,事实非也,所谓的“弦”是在郁闷的基础上患者惦念或嫉恨所形成的脉象的紧而挺直,是附带的心理脉象成分,不是郁闷的基本脉象要素。古人描述为“沉伏滞涩,则抑郁甚也”。《医家心法》说:“拂郁之脉,大抵多弦涩凝滞,其来也必不能缓,其去也必不肯迟,先有一种似数非数躁动之象,细体认之,是无焰之火也,是无韵之音也,是往来不圆滑也”。(4)思虑过度状态:“思”是思考、考虑之义,表示学习过程的认知活动。思虑过度指过度地苦思冥想,凝神敛至的过程。适当的思虑思考是人类生活工作所必要的,但是一旦超过了一定的生理限度,就会对机体产生伤害导致疾病的发生。根据思虑的内容的差异,还有“神劳”、“劳心”、“忧思”、“悲思”、“操劳”、“操持”、“心有所系”等称谓。脉象表现:根据其思维内容和形势的不同脉象又有差别,忧愁思虑则表现右侧脉象的结滞或左手起始段的涩滞难以前进;思虑挂念则右手脉的紧弦挺直;思慕惦念则表现右手脉象的敛紧。 (5)精神萎靡状态:精神萎靡即“少神”,又称为神气不足,是指患者的整个精神状态疲惫,表情淡漠,少言寡笑,对外界事务漠不关心,反应迟钝,目视茫茫,是轻度失神的表
, 百拇医药
现。又有“神疲”、“倦怠”、“疲乏”等称谓。脉象表现:迟缓怠慢,特征主要表现在右手脉的起始部有怠慢的感觉。
4 预测心理疾病的易患性
脉象对人类个性的具有判定作用,因此,对人们心理疾患的易患性就具有非常可靠的的预测作用。如脉急数性急躁者则易患烦躁焦虑;脉舒缓性情宽缓或性格内向脉沉者,则易患郁闷不舒;脉浮性情高傲者则易情绪亢奋;脉体紧细之人心小,做事谨慎之人则易患思虑和惊悸;脉涩滞而浊之人愚钝或性格怪异则易患郁闷不舒;脉象挺直者易患强迫症。
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目前心理学界诊察疾病的方式主要是访谈和观察,缺乏真正反映人体内心世界的客观性指标,心理脉象的研究必将填补这项空白,成为一个客观的认识人体心理活动的重要信息来源和衡量心理紊乱的客观指标。因此,在系统挖掘古代心理脉象理论和论述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心理脉象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不断总结完备,形成中医脉象学的重要分支——心理脉学,实属必要。
参考文献
[1] 洪昆辉,译.思维过程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99.
[2] 齐向华.失眠证患者“昼不精,夜不瞑”状态的相关理论及临床研究[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9(2):131-133.,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