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中医儿科流派初探
第1页 |
参见附件(1140KB,2页)。
摘要:海派中医文化是传统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海派中医儿科涵盖了“寒凉”“温阳”两大主流学派,也形成了“运脾”“调肺”学术流派;海派中医儿科是海派中医发展的一个缩影,其学术思想的发掘及继承有利于探讨中医药发展模式和可行性途径
关键词:海派中医;中医儿科流派;传统医学继承
中图分类号:R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9)05-0904-02
“海派中医”作为传统文化一个分支,形成于上海清末民初,滋生于“海派文化”土壤,以一大批享誉海内外名中医群体为代表,中西医学交融并举,是在特定地域环境下形成的医学文化现象。“海派中医”具有“开放、兼容、吸纳、变化”等特征,曾一度引领中医学术的发展。海派中医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海派中医学术流派的形成和发展带有很明显的时代和地域特征,为传统医学百年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为了把握中医药发展脉搏,促进中医药事业腾飞,“海派中医流派”发掘和继承是势在必行。
近百年来海派中医蓬勃发展,海派中医儿科流派纷呈。近代以奚晓岚为代表的奚氏儿科及以徐小圃为代表的徐氏儿科奠定了海派中医儿科“寒凉”及“温阳”两大主流学派,此外,也形成了“运脾派”、“调肺派”等学术派系,推动了上海中医儿科一个世纪的多元化发展。藉此,整理介绍海派中医儿科流派及相关学术思想,以进一步促进中医药文化发展规律的发掘及中医经典的传承。
1 奚氏儿科
奚晓岚(1870~1947年),奚氏儿科奠基人,原籍江苏武进,出身中医世家,迁居上海,悬壶沪世。奚氏擅长中医儿科,专攻小儿麻疹、急惊风等,创立了海派中医儿科“寒凉”学派,与徐小圃齐名,风靡一时。
奚氏学宗“体禀纯阳”,习研张仲景伤寒理论,深谙儿科名家钱乙倡导“小儿纯阳之体”的生理特点。奚氏学术思想深受钱仲阳、叶天士及吴鞠通等各家影响,感于张仲景变“八味肾气”为“六味”及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启发,遵循《幼科准绳》医训,主张儿科临床诊治侧重清热养阴大法,用药多宜寒凉滋润,善用辛凉透表之药治疗小儿麻疹,曾自创辰金丸治风痰壅盛、宝金丸治疗小儿急慢惊风等,20世纪三四十年代被称为沪上儿科“寒凉派”始祖。奚氏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提出儿科疾病关键在于能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强调清凉养阴生津之法应贯穿治疗始终。
名医奚伯初(1904~1979年),字绍祖,奚氏儿科四世传人,家学渊源,为沪上中医儿科名家之一。奚伯初延承奚氏儿科学术思想,认为儿科温病重于伤寒,小儿体质纯阳,适用辛凉之药,保存人体津液,其善攻小儿乳蛾及泄泻等,著述有《中医儿科学》、《奚伯初儿科医案》,为发扬奚氏儿科“寒凉”派做出了巨大贡献。
2 徐氏儿科
徐小圃(1887~1959年),名放,上海宝山人,徐氏儿科奠基人,曾设诊所于上海东武昌路。徐氏广用伤寒方以治疗小儿疾患,专攻小儿哮喘、麻疹及泄泻等。徐氏尤其擅长用温热药如三拗汤、小青龙汤等加减,常以麻黄宣肺为主治疗小儿肺系疾患,疗效卓著,故有“徐麻黄”之称,名震上海。徐氏创立了中医儿科“温阳”派,与奚氏“寒凉”派并列为近代上海中医儿科主流学派,对中医儿科学术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徐氏学宗“稚阴稚阳”,认为阳气为小儿生理病理之根本。徐氏儿科学术思想不仅继承了《伤寒论》理论体系和治疗原则,而且融合了钱乙、陈文中、陈复正、夏禹铸、吴鞠通等诸家学术观点,提倡吴鞠通论述“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的生理特点。徐氏强调了一身阳气对小儿生长发育及疾病转归的重要性,主张儿科疾病治疗唯以维护阳气为第一要务。徐氏早年跟随祝味菊先生行医济世,深受其擅用“附子”一药治疗小儿疾病的影响,结合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创立了中医儿科“温阳”学派。徐氏临床治疗侧重于使用温药,主张辛温以解表,温阳以扶正,温培脾肾,潜阳兼顾育阴等,始终顾护小儿阳气。徐氏亦是沪上善用“附子”代表之一,其子徐仲才(1911~1991年)及章次公、朱春良、王玉润等临床学术特点也深受其影响。
3 朱氏儿科
朱瑞群(1920年~至今),江苏吴县人,主任医师,乃沪上名医朱少坡先生之子,祖上四代行医,皆以儿科擅长,尤其对治疗小儿哮喘、佝偻病、疳积、婴幼儿腹泻、贫血、紫癜等病为特长。
朱氏师承儿科专家徐小圃先生,深得其温阳抑阴心法之秘奥,临床上常用辛温解表、温中祛寒、补肾壮火及潜阳育阴之大法,以善用附桂而著名。然朱氏在继承徐氏温阳学说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临床经验,形成了独特学术观点,认为小儿“稚阴稚阳”,如“旭日初生,草木方萌”,体质易寒易热,易虚易实,主张清凉、温阳并重,不可偏执一法。此外,朱氏观察到小儿“脾常不足”,“肾常虚”,“肺常不足”,故推崇先贤补脾肾、益肺固表、舒畅气机之法,临证用药除温药之外,为顾护脾胃,量轻味薄,善用悦脾和中之药,自拟桂芪汤、固本通窍汤等广泛应用于临床。朱氏儿科综合了儿科四大流派各家特长,使上海中医儿科得以全面发展,更上一层楼。
4 董氏儿科
董廷瑶(1903~2002年),字德斌,生于浙江中医世家,抗战时期迁至沪上。董氏自幼熟读《素问》、《灵枢》、仲景伤寒及各家学说,弱冠之年,继承祖业,悬壶济世,为上海中医儿科“运脾”流派代表人物。董氏从事中医儿科70余年,以其学识渊博,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被尊为当代中医儿科泰斗。
董氏儿科学术思想根源于李东垣之《脾胃论》。董氏指出小儿体禀稚阴稚阳,生机蓬勃,营阴精微却常有不足,然小儿生长发育全依赖脾胃后天之本供给,强调“百病以胃气为本”,“调理脾胃者,医中之王道也”。董氏擅长从脾胃生化升降着手调治儿科病证,创建健脾助运、理气养胃、升清降浊等诸法,专攻小儿厌食、吐乳及胃肠道疾病等,奠定了海派中医儿科“运脾”派。董氏还擅治小儿热病重症,尤如麻疹逆症抢救,灵活运用活血解毒法,透疹降热,力挽危症,此外对小儿哑科、疳、泻、惊、痈等诸病的诊治也有独到之处。董氏儿科凭借其学术见解,良好临床疗效成为当代沪上颇具影响的流派之一。董廷瑶,曾被聘为全国首批500位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导师之一,上海市名中医,著有《幼科刍言》及《幼科撷要》等医书,促进了海派中医儿科学的发展。
5 时氏儿科
时毓民(1938年~至今),男,汉族,安徽寿县人,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擅长儿科。时氏儿科主张小儿治病重在健脾助运,是海派中医儿科“运脾”派代表之一。
时氏提出“脾主运化”这一生理功能不仅包含着人体对饮食的消化吸收,同样涵盖了脾对全身水液运化的功能。由于饮食不节或由外感六淫所致,影响小儿脾的健运功能,诸生他病如哮喘、泄泻、脑积水等,故强调运脾大法,灵活运用健脾方如参苓白术散、二陈汤及藿香正气散等,其临床疗效显著。时氏著有《儿童支气管哮喘》、《儿科病的中西医治疗》等,进一步发扬了沪上儿科之“运脾”流派。
6 孟氏儿科
孟仲法(1925年~至今),浙江诸暨人,出生上海,曾获中西双学士学位,中西医结合儿科主任医师,评为上海市名中医并被指定为上海市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孟氏擅长中医儿科,主张运脾和调肺结合应用的代表人物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140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