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乳块胶囊抑制DMBA诱发大鼠乳腺癌及其机制(1)
第1页 |
参见附件(2214KB,4页)。
摘要:目的:观察消乳块胶囊对二甲基苯蒽(DMBA)诱发SD大鼠乳腺癌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50天龄splflgue-Dawley系健康雌性禾孕大鼠30只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大鼠均先经两次DMBA(15rag溶于1.5mL芝麻油,间隔1周)灌胃造模,同时治疗组大鼠以消乳块胶囊0.4g/(kg·d)灌胃,持续给药,在第14周处死。大鼠乳腺组织及肿瘤组织均作常规病理,免疫组化检测ERa、ERB、PR、AhR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E2、P、LH、FSH水平。结果:治疗组癌变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分别是25.0%(2/8)和71.4%(5/7)。同对照组相比,ERB、PR和AhR在治疗组和模型组中升高明显(P<0.05~P<0.01),ERB在治疗组升高更为明显,同模型组相比,差异仍有显著性(P<0.05)。血清激素测定显示,同对照组和模型组相比,E2、FStt和u{在模型组中升高明显(P<0.05~P<0.01);治疗组E2、FSH仍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消乳块胶囊对DMBA诱导的大鼠乳腺恶性肿瘤有预防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ERβ介导的保护作用和调节体内激素水平来实现。
关键词:消乳块胶囊;二甲基苯蒽(DMBA);乳腺肿瘤;雌激素受体B;芳香烃受体;性激素;垂体激素
中图分类号:R28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9)05-1031-04
消乳块胶囊是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郑树教授根据乳腺良性增生症临床特征和育龄妇女生理特点,以及中医肝郁气滞生乳癖、疏肝理气消乳癖理论设计组成的中西药复方制剂,在治疗乳腺增生、缓解乳房疼痛等方面有较满意的临床疗效。本研究旨在探讨“消乳块胶囊”对9·10-二甲基苯蒽(DMBA)诱导的大鼠乳腺肿瘤的抑制作用及机制,为消乳块胶囊预防大鼠乳腺肿瘤的机制提供初步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及分组
50天龄Sprague-Dawley系雌性未孕大鼠30只,平均体重约180g,由浙江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合格证号:SYXK(浙2003~0003)实验大鼠置于室温21℃、相对湿度30%~70%、自然光照和基础饲料喂养4天后,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模型组、治疗组(各10只)。
1.2 实验试剂
9.10-二甲基苯并蒽(DMBA)为SIGMA公司产品,消乳块胶囊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制剂室制备,规格为0.4g/粒。PR单克隆抗体(即用型)、AhR单克隆抗体(浓缩型)、ERa单克隆抗体(即用型)和ERβ单克隆抗体(浓缩型)购自福州迈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大鼠孕酮(PROG)、大鼠雌二醇(EStradipl)、大鼠FSH、大鼠LH定量EIA试剂盒,购自上海西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1.3 动物给药
剂量设计原则以正常女性(60kg体重)每天处方用量(6粒)的10倍作为大鼠实验用量0.4g/(kg·d)。模型组大鼠分别给予DMBA作乳腺肿瘤造模(每次15mg溶于1.5mL芝麻油中灌胃,间隔1周);治疗组除同样以DMBA作乳腺肿瘤造模外,给予浓度为0.048s/mL的消乳块胶囊溶液1.5mL灌胃,每天1次,连续给药2周后改每周5次;对照组以1.5mL芝麻油灌胃模拟造模;模型组和对照组均不给予消乳块胶囊,仅以同等体积的CMC溶液同期灌胃。给药第9周根据实际体重调整剂量1次。
1.4 实验方法
第14周时处死大鼠,取乳腺组织及肿块分别置于4%甲醛溶液中固定,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免疫组化采用EnVision二步法。已知阳性片作阳性对照,用TBS液代替一抗阴性对照。具体方法按试剂盒提供的说明书操作。用ELISA法测定血浆E2、P、LH、FSH的含量,具体方法按试剂盒提供的说明书操作。
1.5 结果判定
1.5.1 大鼠乳腺组织学分级 首先由两位资深的病理学专业人员在不了解动物实验分组的情况下,按乳腺组织学分级标准判定大鼠乳腺组织学分级。当两人有分歧时,则参考第3位病理学专家的意见。
1.5.2 免疫组化结果判断ERB、PR阳性染色为细胞核出现棕黄色颗粒,AhR以细胞中细胞浆或细胞核出现棕黄色颗粒为阳性细胞。阳性百分数采用计数估计的半定量判断标准,即每高倍视野(HPF)100个细胞中的阳性细胞数。分级标准如下:无棕黄色表达者为一;阳性细胞率虽不足20%,但局部区域有少量较强着色的阳性细胞者为±;阳性细胞率>20%者依阳性细胞数由少至多、着色由浅至深依次为+、++、+++、++++。并分别计1、2、3、4、5、6分。
1.6 数据处理
各组动物癌变率比较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受体表达和血清激素水平均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各组之间的比较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所有数据在SPSS13.0软件包上处理。
2 结果
2.1 实验期间各组动物生长情况
每周定期对各组大鼠称体重,观察动物进食及生长情况,实验期间对照组、模型组、治疗组分别有1只、3只和2只大鼠死亡,大鼠均在早期死亡且未见肿块产生。死因主要为肺部感染、肝脏坏死等,可能与DMBA毒性和灌胃所致的气道阻塞有关。
2.2 大鼠乳腺组织病理学观察
大鼠乳腺组织和肿块镜下观察发现,除对照组外,大多数大鼠有不同程度的增生或癌变发生(见图1)。其中治疗组癌变率为25.0%,与模型组(71.4%)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大鼠乳腺组织免疫组化结果
ER13和PR在治疗组和模型组中升高明显,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ERβ在治疗组升高更为明显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214KB,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