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药学刊》 > 2009年第5期 > 正文
编号:11781711
中西医结合疗法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现象的影响
http://www.100md.com 2009年5月1日 方 伟 祝光礼 魏丽萍
中西医结合疗法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现象的影响
中西医结合疗法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现象的影响
第1页

    参见附件(1612KB,3页)。

     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疗法对高血压晨峰现象控制的效果并进行评价。方法:2006年9月~2007年8月选取全院住院期间具晨峰现象的高血压患者8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每天晨起口服氨氯地平(络活喜)片剂5mg,苯那普利(洛汀新)片剂10mg;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杞菊地黄口服液每次10mL,1日3次,共治疗2月。结果:治疗2月后,治疗组、对照组醒后2h血压(sBP)较治疗前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的晨峰血压SBP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有效率为80.9%,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5,3%,治疗组的有效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在控制高血压晨峰方面疗效优于单纯西医疗法,中医抗高血压晨峰的具体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晨峰现象;高血压;中西医结合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717(2009)05-1110-03

    国外两项前瞻性研究结果证明心、脑血管病发生存在时辰规律。心脑血管事件特别容易发生在清晨和上午时段,约40%心肌梗死和29%心脏性猝死发生在此时段,此时段脑卒中的发生率是其他时段的3~4倍。血压晨峰程度加剧与心、脑血管病高发有密切关系,并且独立于24h平均血压水平。2002年Lewlngton等运用meta-analysis对6个前瞻性研究分析发现:晨峰高血压的收缩压SBP下降10mmHg或舒张压DBP下降5mmHg可使脑血管事件造成的死亡率下降40%,心血管事件造成的死亡率下降30%。所以,控制血压变异和减低晨峰(morning blood pres,suFe surge,MBPS)程度合理地成为降压治疗的新目标。笔者对有晨峰现象的高血压病患者进行动态血压(ABPM)监测,探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其的作用,探索一种新的控制高血压患者晨峰现象的方法。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

    选取本院2006年9月--2007年8月住院高血压患者85例,其中Ⅱ级高血压75例,Ⅲ级高血压10例,男51例,女34例,年龄40~75岁,平均(65±7)岁,所有患者均未接受抗高血压药物治疗或停用抗高血压药物2周以上。纳入标准:(1)符合2005年中国高血压指南的Ⅱ、Ⅲ级高血压及单纯收缩期高血压诊断标准;(2)均符合晨峰诊断标准:血压晨峰(以收缩压计算)即醒后2h内收缩压的平均值,减去醒前2h平均收缩压,如果差值≥30mmHg,即为具有晨峰现象。排除标准:(1)根据临床和实验室检查排除继发性高血压、肝、肾功能障碍、白大衣高血压、对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过敏及有血管神经性水肿史的患者;(2)患者有睡眠障碍或失眠史,或因各种原因需要熬夜者;(3)24h AMBP白天或晚上记录的有效记录数据少于80%者。

    1.2 方法

    1.2.1 分组 所有患者均进行24h血压监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2 用药方法 对照组患者每天晨起口服氨氯地平(amlodipine,AM;络活喜)片剂5mg口服,苯那普利(benaz-eprll;洛汀新)片剂10mg;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杞菊地黄口服液(胡庆余堂制药厂,批号:060814)每次10mL,1日3次,共治疗2个月。

    1.2.3 测量方法及疗效判定采用CB-180-B携带式动态血压监测仪(无锡市中健科仪有限公司产品)对所有患者用药前及药物治疗2个月后分别进行24h ABPM监测。测量方法:袖带缚于受检者右上臂,每30min自动充气测量1次血压,记录并算出:晨峰血压值=治疗前患者醒后2h内平均收缩压(4个观测值)-醒前2h内平均收缩压(4个观测值)。疗效判定:根据Lewington等研究血压降低10mmHg(sBP)或5mm ns(DBP)将能使高血压病人患中风相关的死亡率降低40%,心血管相关的死亡率降低大约30%。故规定药物治疗2个月后患者晨峰血压值下降幅度≥10mmHg(sBP)为有效,反之无效。

    1.3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处理,计数资料以X2检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血压比较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24h平均血压、醒后2h血压、醒前2h血压、晨峰血压SB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体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2个月后血压变化比较

    治疗2月后,治疗组、对照组醒后2h血压(SBP)较治疗前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的晨峰血压SBP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对照组的有效率为80.9%,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5.3%,治疗组的有效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3。

    3 讨论

    血压晨峰现象产生的机理,一般认为在健康人是由于清醒并开始活动后交感神经系统和RAAS系统的即刻激活,心搏量和心输出量增加所致。在已经存在阻力小动脉重构(内径变小。壁/腔比例增加)和血管收缩反应性增强的高血压患者中,交感神经系统即刻激括引起周围血管阻力迅速升高,因此较多的高血压患者有血压晨峰高反应发生。另外,在清晨时段动脉压力感受器的敏感性较其他时段低,可能对清晨时血压变异较大也有影响。西医治疗上推荐使用长效降压药物1天1次,24h平稳降压能有效地控制血压展峰。在一项观察降压药物对第2天清晨血压影响的研究中,苯磺酸氨氯地平(2.5-10mg/天,平均6.4mg/天)能有效降低89%高血压患者的清晨血压。

    高血压病是现代医学病名,古代中医文献中没有高血压病的病名记载。据统计,高血压病患者以眩晕为主要症状者约70%,头痛、心悸、失眠约占40%~50%,因此可归属于中医学的眩晕、头痛的范畴。现代流行病学调查证实,高血压病的中医证型中肝阳上亢型最多。肝阳上亢证主要病机是肝。肾阴虚、阴不制阳而致肝阳偏亢。临床症候为眩晕、头痛、面红目赤或面部烘热、烦躁易怒、口苦而渴、脉弦。

    针对高血压晨峰方面的研究证实,晨峰现象也属于阴虚阳亢证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612KB,3页)